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全国劳模孙贵宝:永不停歇的创新之路(图)
//www.workercn.cn2014-01-23来源: 中工网——《辽宁职工报》
分享到:更多

   创新来不得一点虚假,就如同蚂蚁啃骨头,我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搞发明创造,才能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1954年,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七届执委会主席团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并于5月26日公布。于是,一场技术革新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借着技术革新的春风,孙贵宝一举成名。

   有难活,找贵宝!这是当时铁岭机械厂的顺口溜。凡是机械上的难题,只要找到孙贵宝,包管解决。当时机械厂接到了一批解放式水车铜瓦的加工任务,按照正常的机械加工方法,加工一件需要35分钟左右,生产效率比较低。孙贵宝想,能不能改进工序,扭转效率低下的局面。他开始潜心研究,边画图纸边计算,同时改进加工车床的配件。经过反复计算,一个带有孙贵宝特色的车床主轴穿反刃铣刀的加工手法被发明出来,用这种方法加工出的铜瓦,只需35秒。车间主任闻讯赶来,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当时的铁岭市工业部部长赵刚听说这件事后,亲自来到车间,现场用秒表给孙贵宝计时,同样是35秒。他的技术革新由此在铁岭市一举成名。

   “孙贵宝的技术革新‘新’在哪里?就是‘新’在他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去搞革新,将革新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当然这都是建立在他的多次研究试验后得来的。”当时的老厂长这样评价他。

   一次,相关部门找到了机械厂,想让其加工法兰西斯水轮发电机组机体。当时的工人一看图纸,直接摆手说干不了,即使经验最老道的师傅也皱起了眉。“要不咱去找贵宝,看看他有什么法子?”一些人提议。“别说他,就是孙悟空来了也没辙。”

   原来,大家的议论不无道理,要加工的机组足足有两米多高,宽也将近1米,这样的“大家伙”需要镗床来加工,车床基本派不上用场,而当时整个铁岭市都没有一台镗床,加工也就自然谈不上了。

   大家找到了孙贵宝。孙贵宝拿到图纸,也是先摇了摇头,但又仔细看了半天,一拍脑门,说:“这活儿咱能干!”大家都疑惑地看着他说:“贵宝,你说的不是大话吧?”孙贵宝笑了笑:“明天就动手。”

   第二天,在孙贵宝的带领下,大家移来了3台车床,用其中一台车床带动另一台车床进行一面加工,而另一台车床负责另一面的加工,他用3台车床组成了一台孙贵宝式的“镗床”,这样的加工手法大家别说没见过,听都没听过。原本只有镗床才能加工的工件,孙贵宝用车床就实现了。他的这项技术革新立即引来了多方关注,当时《辽宁画报》的记者来到孙贵宝所在的车间进行实地采访,并发表了一篇《蚂蚁啃骨头——巧干水轮发电机》的文章,孙贵宝的名气传遍了全辽宁。

   “那时候我天天想搞技术革新,遇到啥问题我就想能不能改进,能不能创新。”他仿佛是装上了技术革新的发动机,推动着他在技术革新的路上不断前进。在孙贵宝的带动下,整个铁岭机械厂也掀起了技术革新的高潮,小革新天天有,大革新月月出,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孙贵宝也成了铁岭市技术工人学习的典范,大家竞相争当孙贵宝式的技术工人,技术革新的热情在铁岭市一浪高过一浪。

   当时选树劳模的风气在全国掀起热潮。推举铁岭市劳模时,孙贵宝顺利当选,推选辽宁省劳模时,孙贵宝又被大家推了上去,令孙贵宝没有想到的是,推选全国先进生产者的时候,他再一次被选中了。那一年,孙贵宝刚刚21岁。

   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孙贵宝作为铁岭市唯一的代表参加会议。“那次会议我终身难忘,我见到了技术工人的偶像孟泰、王崇伦,最令我激动的是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