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聚焦

1986年,19岁的农加贵来到麻风村成为这里的第一任教师,34年间,他一个人撑起了一座学校——

照亮110个孩子的烛光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昌云
2020-08-03 07:29:03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最终,农加贵接下了这个当时每月只有19元工资的“高危”活儿。当时,280多位村民里,症状明显的病人还有几十人。

摄影:陈昌云 制图:陈子蕴

  村民们的“好”消散了恐惧

  1986年9月1日,开学日。第一批学生来了12人,大的12岁,小的五六岁。这些学生的家长中不少人患有麻风病。

  第一次上课前,农加贵用酒精擦了手,还喝了点兑水的酒精,给自己壮胆。

  孩子们来了。

  随着叽叽喳喳的说笑声和脚步声越来越近,他的心跳在加速。

  不一会儿,孩子们进来了,农加贵一看,“他们看上去和外面的孩子一样健康正常,很可爱,我的恐惧感减弱了一些,但还是怕。”

  恐惧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散去,原因之一就是村民们对他的那种“好”。

  除了19元民办教师补贴外,村民自发集资,每月给农加贵35元额外补助,一直到1998年8月,农加贵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为止。

  每次收到这笔补贴,农加贵心里都很热,“头一年,每次钱都是用纱布包着,而且都用高压锅高温蒸过,直到第2年我主动提出不要再蒸了。”

  此外,村民给他划了半亩稻田种水稻、1.5亩山地种玉米,还喂养鸡鸭给他改善生活,田地全由村民帮助栽种收割。

  孩子们心中的完美老师

  从青春小伙到霜染两鬓,农加贵已经在落松地小学工作了34年。他最忧心的是,再过几年,自己一旦退休,学校就办不下去了。

  他的担忧其来有自。

  村长告诉农加贵,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去请教师,但多年努力均是徒然,至今没有人愿意来这所学校任教。

  “我到中心校开会,从来不敢说我是落松地来的。”农加贵说,“有的老师知道我的情况,开会不和我坐一条凳子,吃饭更要远离我,甚至不和我说话。”这种时候,他更能体会村民心中的苦和痛。

  在专业人士看来,也许农加贵的教学水准并不高,但他尽力了。

  广南县教育局一位领导说,“他一个人每天同时教3个班,还有学前班,用的是‘复式教学法’,动静搭配,10分钟在这个班上课,10分钟又要到另外一个班上课,他必须随时保持运动的状态。”

  农加贵一个人要教3个年级的3个班,就算只上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和科学这几门课,他一周就要上70多节课,为了有效管理孩子,他通过培养班干部、小助手的方式,搞“学生自治”。

  “体育我还勉强能教。”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笑,“音乐我就没办法了。”

  不过,在学生心中,农加贵很完美。

  “下雨的时候,学校前面的小河涨水过不去,他就把我们一个一个背过去。”农加贵的学生小琏回忆道。

  走进农加贵距学校约8公里、位于那秧村的家,贫穷倒也谈不上,但绝对不富裕,可农加贵却把在2018年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教师后奖励的10万元全部捐给了县教育发展协会,用于奖励长期在边远山村教书的困难老师和成绩突出却因家庭困难读不起书的优秀学生。

  问及此事,农加贵憨厚地笑笑,“我接受过别人的资助,也要资助别人。”

1 2 共2页

编辑:尹文卓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新帅旧帅 场上斗法

    今晚,北京中赫国安队将与武汉卓尔队展开新赛季中超第二轮较量。目前,武汉队排名苏州赛区积分榜第二名,他们也被看作是有实力拿到本赛区前四名的球队。面对这个实力不俗的对手,首战获胜的国安队却面临着主力中卫杨帆的停赛以及奥古斯托等外援与球队磨合时间较短等不利因素。不过,主帅热内西奥在昨天的赛前仍自信地表示:这些困难都不是事儿。

  • 三天测验赛交出成绩单 中国泳军须尽快适应“东京节奏”

    昨天,2020年中国游泳队夏季测验赛结束了全部比赛。本次比赛,国家队参赛队员发挥总体正常,但由于今年缺少比赛刺激,队员们大多不在巅峰状态。同时,为了适应东京奥运会的时间节奏,在上午进行决赛的安排也让一些选手感觉不适应。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房正良:打造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平台

    “这个‘学校疫情防控动态数据跟踪平台’太好了,不仅能对学生及教职工健康状况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还可实时统计并生成每日健康报告,使我们能及时掌握防疫情况。”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负责人高兴地表示,这个平台是广东闯越企业集团免费提供的。

  • 侨商周建国:用诚信打造中国“超级装备”

    笔挺的黑色西装、熨帖的粉色衬衣、精致的金色腕表;小平头,大眼睛,个头不高但精神矍铄……这是巴西归侨周建国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我平时在工地可不这么穿。”在温州市龙湾区公司的会客厅里,周建国笑着给记者看了一段他的工作视频。视频里,他头戴一顶黄色安全帽,身穿一套朴素工装,和车间工人几无二致。很难看出,他今年已经61岁了。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