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合肥“留守儿童”小学校长陈万霞的爱与忧:“只图这些孩子有个好归宿”
//www.workercn.cn2014-09-1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陈万霞是合肥市肥东县阳光小学校长,因为较早创办了一所寄宿制的“留守儿童”小学,历经多次困难和挫折的陈万霞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留守儿童”的妈妈。她用爱给“留守儿童”带来了成才的希望,但她更担心“留守儿童”的未来,她的爱与忧,带给社会很多的启示。

  “特殊留守儿童”的救星

  从合肥市肥东县城驱车出发,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位于该县北部边缘地带的陈集乡阳光小学。从县道经“村村通”去往阳光小学的岔道并没有作任何标记,但是随便从哪儿停车问一下路边的村民,他们都会准确地指出阳光小学的方位。

  虽然离开学还有4天时间,但拥有300多名“留守儿童”的阳光小学,绝大多数学生已前来报到,校园里响起了老师的授课声。

  “早一点把孩子送过来,孩子的父母也才能早一点‘脱身’去打工。”陈万霞说。

  整个暑假期间,陈万霞都没能得到空闲。暑假仍有不下20个孩子始终留在学校里。孩子们不走,陈万霞也不敢离开。拥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最美乡村教师”等多项荣誉的她本可以在暑期享受一次疗休养,但陈万霞放弃了。

  在阳光小学就读的孩子不仅是“留守儿童”,相当一部分还是“特殊留守儿童”——这些孩子要么是单亲家庭,要么是家长失去劳动能力,家庭生活十分贫困。这也正是阳光小学采用寄宿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让那些缺少家庭关爱的孩子们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环境”。带着这样的想法,2006年夏天,陈万霞顶着亲友的压力,拒绝了在县城民办学校从教的机会,怀揣着堂妹借给她的1万元钱,一个人走进已经荒废的村小办起了阳光小学。

  经历了初创期间的各种酸甜苦辣,陈万霞和她的阳光小学披荆斩棘、一路走来,很快受到了周边百姓的支持和称赞。尤其是对那些“特殊留守儿童”来说,阳光小学成了支撑他们完成学业的希望。

  后来,不仅周边乡村的学生纷至沓来,甚至更远地方的学生也慕名而来。

  皖北涡阳县的一位老人在电话里向陈万霞哭诉,媳妇跑了,儿子出去打工也不管小孩,自己跟老伴实在抚养不起孙子,更没能力供养他上学,希望陈万霞能接收孩子。

  陈万霞利用暑假前往涡阳。村民们听说她要过来,燃起鞭炮欢迎。老人像看到救星一样对孩子说:“你的‘老师’妈妈来接你啦,你就要跟着她走了!”

  不图名利,最担忧孩子未来前途

  陈万霞也有感到愤怒而悲伤的时候。一位单身父亲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几年也没过来看孩子一眼。冬天到了,孩子连一床棉被都没有,更别提棉衣了。从刚进校起就是陈万霞给他打理一切生活用品,孩子父亲甚至连儿子上几年级都不知道,完全把学校当成孤儿院了。

  “学校里有不少学生都是这些问题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很可怜,可我并不能照单全收,我不能纵容这些不负责任家长不负责任的行为。”陈万霞为此经常感到很纠结。

  不过,只要是本地的能够查明真实情况的孩子,陈万霞即便遇到委屈和不理解,仍然会心甘情愿地接收下来。

  今年9月开学前,当地一位老人带着孙子前来报名,他不仅不交任何费用,而且“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不交,看你收还是不收?”说完,老人丢下孩子转身就走。

  “当时的确有点生气,可是一转身看到孩子渴盼的目光,我的气一下子全消了。”陈万霞说。

  肥东县民办学校近年来风生水起,很多人因为办学发了财,拥有上亿元资产。同样是民办学校,陈万霞说自己没有给自己开一分钱工资,如果没有当地政府,以及社会上一些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款捐物,阳光小学连教师工资也无法支付。

  “给我的各种荣誉,我觉得有点承受不起。宁愿没有这些荣誉,我只图这些孩子有个好归宿。”陈万霞说。(中工网记者 陈华 中工网实习生 冯冉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