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大山中的小站
//www.workercn.cn2014-02-1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忠县作业区龙头增压站员工打开池34井至池11井的收球筒快开盲板进行收球操作,清除管线污物,提高管输效率、降低管线运行压差,保证管线清洁、高效运行。丁会 摄

  1月21日早上9点,记者从重庆出发,前往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忠县采输气作业区龙头增压站。高速路上大雾弥漫,进了山更是雾气浓重,抵达邻近龙头增压站的小镇时,已经过了中午12时。午饭要在镇上解决,可一路晃悠的盘山路早已让人食欲全无。

  从镇上再开5公里颠簸的土路,终于到了位于海拔792米处的目的地龙头增压站。刚下车,一条小狗欢快地跳出来迎接。“它呀,见了穿红衣服的人不叫唤,见其他人才叫呢!”站长曾斌笑呵呵地说。红衣服是他们的制服,小狗在这站上养了几年,把穿红衣服的都当成自己人了。

  忠县采输气作业区负责大池干井气田以及拔山寺、洋渡溪、方斗山等四个含气构造的开采、集输、销售与管理工作,目前有井站89座、增压站12个,主要分布在忠县、丰都两地大山之中。

  “大池干气田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勘探,70年代开发,历史上最高日产280万立方米天然气,年产8亿多立方米,现在处于后期开发,日均生产90万立方米,年产3.3亿立方米。”该作业区党委书记马冠明介绍。

  以挖掘气田潜力为主的措施有增压、气举排水、泡沫排水、提产带液和高低压分输等单一或复合增产工艺,增压站主要是将开采出来的天然气增压后向外输送。

  难忘初次来站

  龙头增压站2004年10月20日投产,站上共有7人。除了站长曾斌,还有增压班班长牟洪波,分两班工作的四名班员,以及一名巡井工。除了负责增压站的工作,他们还管理着7口无人值守井。“最远的54号井有40多公里,开车一个半小时才能到。那是一口无人值守井,每周去巡查一次。”曾斌说。

  1989年出生的增压工姜海波,2010年夏天来这个增压站实习,一年后留了下来。“第一次来的时候,从忠县花了两个小时坐车一路颠过来,没想到有座桥垮了,只能又花两个小时再颠回去,当时我和工友眼泪都快掉下来了,第二天换了条路才来到站上。”

  颠簸的土路,偏僻的位置,几乎是每个人初来小站的第一印象。曾经在龙头增压站当增压工、现已调到作业区做文秘工作的田新玉,用“历历在目”形容初次去站上的情形。

  “2004年10月12日,我们13个人从交通便利的垫江作业区,作为技术增援调到新建的龙头增压站上班,当时全是石子路,我们从丰都县城坐车从早晨一直坐到下午,沿途每到一口井就停一下,经过了3口井,才来到站上。”她说,那时住房虽然建好了,但还在装修,只能先住在对面的老乡家。“当天就在院里站着吃稀饭,吃着吃着我们5个女工就开始哭。实在是太偏僻了!”

  一个月后田新玉第一次下山,走了一个小时才坐上客车。“没想到要走那么远的路,我还穿了双高跟鞋,走得那个累哟,鞋上都沾满了泥巴。”

  当了15年增压工,2013年田新玉转做行政。“我们一个站上10多个人就像一家人,离开时还挺舍不得的。”

  生活 “ 与世隔绝 ”

  交通不便,购物不便,通讯不便,工作和生活中种种不方便之处,都是这里的班组职工必须面对的现实。

  “这里不通自来水,我们平时喝的是井水,用的是井水。”牟洪波说,夏天和冬天越要多用水的时候越是缺水,现在他们每周都要去镇上拉一回水。

  山里冬天太冷,尤其是新来的会很不适应,夜里睡不着觉。而夏天增压站最高温度能达40多摄氏度,但因为电压不够,空调成了摆设。

  他们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我们这个站还算人多的,还有2个人的站呢,你上班我睡觉,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牟洪波说,站上在饭厅里摆张小圆桌,每天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就是想让大家多交流。

  “我们工作休息都在站上,所以很难真正地放松,但这已经成了习惯,现在每天晚上我听着机组正常运转的声音才能睡得踏实。”增压工任久龙说。

  瘦瘦高高的罗显林是站上新来的实习生,这个1993年出生的小伙子很直率:“在这里,每天都过着一样的生活。刚来的时候大家还有话说,时间长了就没话说了。”他低头想了想,继续说:“工作我会好好干,但业余时间还是可以有自己的梦想,我喜欢摄影。”

  多产气保供气

  眼下正是保供关键期,增压站每个职工的脑子都绷紧了弦。

  2013年11月的一天深夜,站上2号增压机组的冷却管堵住了,1号机组正好在大修。“虽然当时气温仅有0摄氏度左右,但晚上是用气低谷,赶紧修才能保供。”牟洪波说,他们拆了50多个螺丝,挨个排查,终于找到了堵点,第二天凌晨5点才修好。

  据了解,忠县作业区每年向三峡库区腹地10家企业和200万库区居民提供原料、燃料和生活用的天然气上亿立方米。连续3年欠产,使供需矛盾逐年升级。一边是碧水蓝天呼唤清洁能源,一边却是不可逆转的气田产量快速递减现状。

  2013年初,在积累和总结了三年的气田转型经验后,该作业区引入国际上公认的“二八定律”层层筑牢和推进三基工作。即:抓好20%骨干力量的管理,再以20%的少数带动80%的多数员工,以此往下层层传递,帮助气田顺利转型。

  “我们采取了单一增压生产与泡沫排水采气、提产带液、气举强排水采气、高低压分输等复合工艺增产措施,同时结合优化调整的防冻剂加注制度、针对性强的冬季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来保供。”马冠明说。

  2013年,重庆气矿忠县作业区全年累计安全生产天然气3.3424亿立方米,超额完成年度生产任务,综合递减率从2012年的22.2%降至14.3%,扭转了欠产1911万立方米天然气的困局。这其中,有龙头增压站这群班组职工的一份功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