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莽画笔下的冯至-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高莽画笔下的冯至

2017-11-06 11:07:40

高莽画笔下的冯至

怀念高莽先生

  我第一次听到“高莽”这个名字是在45年前。那年有政策照顾年老体衰者,父亲冯至提前从干校回来了。他每天上午去所里“学习”一会儿,此外什么事都没法儿干,他就在家看书。一天,他笑呵呵地从书里拿出一张小纸片把我们叫过去。我去看时,原来是一幅小画。“这不是我爹吗!”我不禁叫出来。只见他右手提溜着马扎,左手提着书包,汗衫和短裤松松垮垮地穿在身上,肚子瘪了裤腰显然宽了,鼓鼓囊囊地掖在皮带里;腮帮子有点儿耷拉,但神态依旧,头发怒发冲冠似地“立”在头上。另外还有一张画的是背影,小纸条太窄,右手的马扎都画不下了。“太传神了!谁画的?”我们赞叹。“高莽。”父亲笑着说。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高莽的名字。

  过了几年,不记得参加了个什么活动,有人朗诵俄文诗。朗诵的是哪位诗人的诗记不得了,但那纯熟流畅的语言、雄浑的气势、真挚的感情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曾在俄罗斯学习5年,这样的享受久违了,非常亲切。忙打听朗诵者是谁,答曰“乌兰汗”。我望着那朗诵者高大魁梧的身材心里想,一定是蒙古族。回家向父亲说起这事,父亲笑了:“那是高莽,不是蒙古族。他从小生活在哈尔滨,俄文根底很深。”啊,又是高莽!这是我初次见到高莽。

  要叫我说我父亲和高莽先生的交往,我还真说不清,虽然不时能听父亲谈到他,知道是他们外文所的老同事。原来1964年9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新成立了外国文学研究所,父亲被从北京大学调去任所长。同时高莽任职的《世界文学》杂志社也划归了外国文学研究所。建所伊始,外文所,包括《世界文学》编辑部的全体人员就前往安徽寿县参加四清运动。回来不久,又开始了眼前荒凉,头脑混乱,任何工作都无从说起的10年。

  1977年5月,哲学社会科学部改称中国社会科学院。“四人帮”被粉碎已经过了几个月,人们的心理状态是复杂的,一方面认为许多事要重整旗鼓,该恢复的恢复,该创办的创办,一方面又顾虑重重,心有余悸。总之,那时是严冬已过,积雪未全消。此时已经恢复了外文所所长职务的父亲,急于立即恢复外国文学的研究工作。首先准备恢复停刊已有十几年之久的《世界文学》,计划先在“内部发行”。《世界文学》原名《译文》,于1953年创刊,当时茅盾任主编,曾为创刊号写过《发刊词》,大家想这次复刊最好也请茅盾先生写一篇文章。于是在6月的一个下午,父亲和《世界文学》编辑部的几位同志一起来到茅盾家中,他们受到热情接待,茅盾先生毫不迟疑地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我猜想这“《世界文学》编辑部的几位同志”中肯定就有高莽。《世界文学》复刊了,父亲担任主编,高莽先生最后是从《世界文学》主编的岗位上离休的,那是他们曾经共同耕耘过的田地。

  我直接和高莽先生有接触是在1993年父亲去世以后。1996年6月我退休了,着手搜集有关父亲的资料、照片、信件时,我和妹妹写信给高莽先生,向他要干校时期为我父亲画的那两张小画。很快收到回信,他说:“……我找出一些在令尊大人领导下工作时,随便画的一些速写像,寄上。

  另外,我为冯老画过两幅大的肖像,一幅现保存于中国现代文学馆,另一幅在你们家中。现代文学馆那一幅上,老人题了一首诗,随信将照片寄上。

  我记得还画过一些,但一时找不出来了……”

  随信寄来了十几张父亲冯至的速写像,我们喜出望外,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甚至可以说是父亲这些年工作状况的纪实。从1982到1993年的画有14张,都注明了时间、地点,有的画上还有父亲冯至的签名。1982年10月父亲冯至出席在西安召开的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会(扩大)会议,主持开幕式,并致开幕词。会议讨论了外国文学研究规划草案,提出今后八年的重点研究项目。仅这次会上高莽就为父亲冯至画了4幅。以后几乎每年都有一两张,直到父亲弥留之际。

  1993年2月,父亲病危。我们本不想惊动大家,但大家知道了,都纷纷赶来,默默地探望。高莽赶来了,静静地望着病榻上的父亲画下了最后一幅速写像。左下角题字:“1993.2.18晨8时协和医院病房311”。过了四天,2月22日下午2时,父亲走了。

  又过了几天,3月3日的夜里,高莽在《冯至先生走了》一文中叙述了那天的情况:“老人躺在床上,闭着眼睛,张着嘴,喘着粗气。他已不能说话,不省人事。”当他从广播里听到父亲逝世的消息时,高莽说:“我茫然地坐在屋里,抚摸老人生前赐赠的书籍,回忆与先生接触过的瞬间。我翻出残留的笔记本。白纸上、格纸上留下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为他画的一些速写像。有的速写信手画来也信手遗失。我画过冯先生在五七干校,年近七旬,挽着裤腿,提着马扎,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在泥泞的路上。那像是一幅漫画。实录了我国知识分子在那可诅咒的年代可笑又可泣的遭遇。

  当我们从干校返回北京,重整外文所,继而展开了外国文学研究工作时,我更多地画了精神焕发的冯先生。”

  后来为编《冯至全集》的事,我经常跑外文所找各位专家请教,见面的机会较多了。高莽先生又拿给我两张极珍贵的画像。

  这就是他文章中谈到的,题名《冯至走在泥泞的五七大道上》的那幅。看着那双高筒雨靴,我想起一件辛酸的往事。听说干校雨多,我的丈夫好不容易在天津为父亲买到一双高筒雨靴。我给父亲写信去问,高筒的是不是太重了,要不要换一双。父亲马上来信说,千万别换,“高筒雨靴是我们这里的人求之不得的。”后来这幅画像用在《冯至全集》里,正是因为它实录了父亲在那混沌的十年里可笑又可泣的遭遇。这幅画像曾用在许多地方,我对高莽先生说:“谢谢你,这是我爹在干校时期唯一的‘写真’”。

  另外一张画于1975年,虽然还处于“黎明前的黑暗”,但大家已经从干校回来,我设想,他们一定是在讨论如何重整外文所,所以我给这张画起名为《拨乱反正,有多少事情要去做!》虽然1975年还没有“拨乱反正”的说法。高莽先生的纪念文章和画像《冯至走在泥泞的五七大道上》都收入了2005年出版的《秋风怀故人——冯至百年诞辰纪念集》,而此书封面的冯至头像正是取自以上这幅画像。

  有了这么多宝贵的画像,但我还惦记着45年前见到过的那两张速写像,印象太深了。父亲过世后,我一直在找这两幅画,找不到。难道父亲又还给高莽了,我曾问过他。他说:我随手找张纸就画,画了不少,找不到了。你要是能找到拿给我,我重新画过再给你。

  国庆节前,我请孔夫子旧书网来收旧书。我父亲的中、外文书籍都分别捐了出去,还剩下几箱马列著作没拿走。孔夫子旧书网表示愿意来收,我为这些书籍能继续发挥作用而高兴。就在他们整理图书做书目时,意外的两幅小画出现了。它们夹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中。想想我真糊涂,只顾在那些捐出去的中、外书籍中找,要知道那个时期这些书都是不能看的啊。见到这两张小纸片上的画,我狂喜,第一反应就是:我要拿去给高莽先生看,他一定也会高兴的。过了节我就去!

  哪里想到节没过完,噩耗传来,高莽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老天爷作弄人,让我找到了高莽先生46年前的旧作,却不让作者再看它一眼。而我,从这两张小画开始接触高莽,又以这两张小画送别了高莽先生。我要好好保存这两张小画,它们承担着我们对两位往者的思念。我冥想,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或许正在笑谈往事,共同展望他们热爱的外国文学研究事业的未来。

  2017年10月30日(作者系著名学者冯至先生女儿)

来源:人民政协报
编辑:牛文娴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十九大代表风采录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老职工、老党员向党说句心里话

  • 热点人物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用心血铸...

  • 热点人物

    讲述匠人故事 传承匠心力量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高西西:提升主旋律影视作品影响力

      十九大报告对于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指明了道路。让我们看清了前方高高飘扬的新时代艺术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洞察历史态势,清晰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 李雪健:做演员先要“自身硬”

      作为电影艺术工作者,我们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学懂、弄通、做实”这一要求,把十九大精神学习在前、领会在心,并不断地学,不断地提高认识,否则,我们就很难去创作反映新时代的新作品。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刘老汉的小辣椒致富经

      近日,记者在山东省泰安市泰山邱家店镇石碑村村民刘广权的辣椒种植基地里看到,小米椒、二荆条、灯笼椒、六寸红等品种的辣椒个头饱满,收成大好。

  • 王一婷:艺术翻译很美很美

      黑色上衣,披肩长卷发,无边框眼镜,视频里这个笑起来眼睛会眯成一条缝的女孩是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的研三学生王一婷。王一婷最近正忙着为她自己在大三时所创办的译艺同文馆做一个项目调研。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