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78岁“牧马人”张贤亮在银川去世(图)
//www.workercn.cn2014-09-29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张贤亮

  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中国新时期以来的重要作家之一,代表作有《灵与肉》《土牢情话》《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

  上世纪90年代,创办镇北堡西部影城,获得巨大成功,《牧马人》《红高粱》《东邪西毒》《大话西游》等电影就拍摄于此。

  他是上世纪80年代文学的拓荒者,他是上世纪90年代最早一批下海的弄潮儿。他的个性像他的作品一样大胆直率,甚至让人惊讶得目瞪口呆。他就是张贤亮。

  9月27日下午两点,这位78岁的著名作家在银川去世。同一天,宁夏电影集团与上海电视台签约,将联合投资拍摄由他无偿献出版权的40集电视剧《灵与肉》。

  文学与电影,构筑了这位当代作家创作的一生。

  文学,人生命运的拐点

  张贤亮这个名字,似乎一直与争议相伴。但不可否认,在新时期文学和电影史上,这个名字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文学,是张贤亮几次命运转折的拐点。1957年,他因为一首诗《大风歌》被打成右派,后来又“升级”成了“反革命分子”。这顶“帽子”,一戴就是22年。而摘帽,靠的也是文学。

  1979年,文学刊物《宁夏文艺》还是双月刊,可就在那一整年的6期刊物上,接连发表了张贤亮的4篇小说,篇篇都引起反响:《吉普赛人》《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当他的第三篇小说发表时,宁夏主持宣传工作的一位老干部发现了他,经过调查后,张贤亮终于得以平反。他的创作从此一发不可收,几年间写下了《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等代表作。

  从发表作品到今天,张贤亮所创造的多个“第一次”,都饱受争议。他曾说:我是中国第一个写性的,第一个写饥饿的,第一个写城市改造的,第一个写中学生早恋的,第一个写劳改队的……这话虽然显得不甚谦虚准确,倒也反映出他在文学上最大的贡献——写作内容方面的突破。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的那一批作家都如同拓荒者,一只手捂住尚未愈合的伤口,一只手在新时期文学的荒原上播种。

  不过,内容突破还是其次,在很多人看来,张贤亮的作品,更是因为对苦难的“真实呈现”而打动人心。“他的作品反映了时代、国家和知识分子的苦难命运,却并不灰暗,小说中肯定了人性的善良,正是这种善良,给了人活下去的勇气。”与他同一时代的作家王蒙如是评价。

  那是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刚刚从历史伤痛中走出来的人们,迫切需要倾诉、需要宣泄、需要呐喊,文学成为最好的途径。不仅是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在那个年代,即使是普通大众,对文学都非常关注。

  “如果有人读我的作品,对那段历史有所认识,那我将非常高兴。因为这正是作家的使命。”张贤亮曾这样说。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