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安志伟:青年才俊潜心语言学研究
//www.workercn.cn2014-09-22来源: 山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当下流行的“喜大普奔”“累觉不爱”“人艰不拆”“不明觉厉”等网络语言诙谐生动、朗朗上口。这种曾经被称为 “新兴的语言现象”如今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而早在2000年,许多人对网络语言感觉还比较懵懂,网络语言研究也刚刚起步,21岁的在读硕士生安志伟就凭借自己独特的学术敏感开始研究网络语言。

   而今,安志伟的研究成果《网络语言的多角度研究》已在2012年9月正式出版,受到了学术界和读者的一致好评,商务印书馆太原分馆总编辑李智初先生在实名制微博上专门推荐此书,CSSCI期刊 《出版发行研究》2013年第7期对此书发表了评论文章,2013年这本书又应读者的需要加印了3000册。而彼时的毛头小伙也已经博士毕业,凭借自己出色的表现成长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入选我省第二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走进安志伟的办公室,目光所及之处除了几张简陋的桌椅之外,全是书。也许是多年研究语言学的原因,安志伟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有的人觉得做语言研究是枯燥的,但其实是最有趣的,因为语言学就是研究古代和现当代人的口语和书面语的,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79年,安志伟出生于红色革命老区武乡县一个叫牛家岭的小山村,母亲没有工作,全家靠当工人的父亲的工资生活。11岁,安志伟离开父母到县城上中学,1996年考上太原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2000年考取山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2010年,他获得山东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一年后的2011年4月,安志伟来到省社科院工作。

   回到山西三年多,安志伟笑称自己一直“在路上”。平时,他的生活轨迹就是看书、写论文、出书、申报课题、做课题,同时,他还要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全国各地参与各种学术研讨会,向前辈学习、与同行交流,思想和脚步永远“在路上”。

   看论文做研究想课题,操心多报酬还少,有时费了几年工夫编的一本词典,出版后稿费才几百块钱;有时从科研立项到成书成稿出版发行需要近十年的时间,比如说《新华语典》的编撰;一个月三四千元根本不够全家老少的开支,有的年轻研究人员还要靠家里接济过日子……而长期伏案工作导致的颈椎腰椎浑身疼的毛病,有时一辈子也无法治愈。但是在安志伟看来,这样的日子是有很多乐趣的,他说“可以观察到别人没有观察到的现象,把它上升到理论层面”。一篇论文写完,已经深夜,可是自己还是兴奋得睡不着觉,这样的快乐圈外人无法体会。安志伟说:“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和内心的追求。或许自己的研究只有一点点的创新,但是这样的人多起来之后,这个学科就会慢慢往前走。这就是自己人生价值得到体现的地方。”

   从做网络语言研究开始,安志伟就一直在寻求语汇研究领域的新课题。在一系列前期准备的基础上,他成功申报了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当代汉语新语汇的产生和定型研究”。他从俗语、歇后语等语汇发展性的角度出发,利用语料数据库技术统计和分析语料,揭示汉语语汇发展的历史脉络。他说,“语言学有专业术语,需要有科学的支撑,但是它并不高深,本质上是很生活化的。”

   今年,安志伟和他的同事们又承担了“十二五”新闻出版行业的重大项目、与辞海相配套的“语海”研究课题,1200多万字,2016年出版。安志伟说,“一想到这么一本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有那么大贡献的书是我们小小的一个地方社科院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下做出来的,就感觉特别兴奋。”

   在和安志伟的交谈中,记者能充分地感受到他的率真、低调和务实。他总是说,“人文学科的研究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计名利、不计报酬、默默奉献的年轻人很多,我只是千千万万青年研究人员的一个代表,国家给我‘拔尖人才’的荣誉,我觉得受之有愧。”让我们期待“安志伟们”的明天带给我们这个社会更多的惊喜。(记者王秀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