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农家兄弟手持23项专利变身“雷神”(图)
//www.workercn.cn2014-02-10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让雷管变得“亲切”起来

    “我们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在老家能上大学就不错了,一开始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专利。”祝云辉说。上大学后他跟随老师做课题,大二那年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申请国家专利。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祝云辉非常看重兄弟俩长期形成的默契,此外在他看来,兄弟俩专业互补,通过合作可以“让弟弟多学一点知识,多长点见识。”

    据他介绍,“第一个专利是一种分体组装型雷管,是在2011年11月份获批的,也是和弟弟一起完成的,很兴奋”。

    2010年,祝云辉的团队在安徽理工大学谢兴华教授的指导下参加了“挑战杯”科技竞赛,获得了校内一等奖。比赛结束之后,团队成员经过大量的检索工作,确定了“一种分体组装型雷管”完全可以申请专利,于是对作品进行了完善,并申请了专利,8个月后获批。这极大地增强了兄弟俩的自信心,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祝云辉告诉记者,雷管作为炸药的主要引爆装置已经应用得非常广泛,但是雷管的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引发重大安全事故。“随着对专业课程的不断学习,加之经常阅读专业相关论文,在大量理论数据中得出结论,认识到目前国内雷管存在的一些问题。”他们发明的多种新型雷管解决了传统雷管的一些难题。

    “比如,新型延期雷管。”祝云辉说,如果起爆时间不精确,即使误差若干毫秒,都可能酿成重大事故。而他们发明的新型延期雷管可以精确到毫秒,并采用非金属延期体的设计,解决了过去延期体电雷管使用铅芯延期体存在的环保效果差、成本高的问题。

    “研究专利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据祝云辉介绍,在研究雷管的时候,为了查阅各种相关的文献资料,每天的休息时间只有四到五个小时,此外,申请专利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数额,为了给家里减少负担,兄弟俩省吃俭用,每月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抽出一部分。“由于条件和设备的限制,我们很难对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实验论证,弟弟曾一度想放弃,我也动摇过。”

    不过,老师的帮助和鼓励让他们坚定地在创新路上走下去。

    祝云辉说,在研究“一种漏斗式起爆药装药结构的电雷管”的时候,有很多技术性的问题过于复杂,查阅了很多资料不得其解,后来向班主任颜事龙教授求助。“颜教授不仅耐心细致的帮助我们分析其中的关键技术性问题,还鼓励我们创新实验方法。”

    后来,这个专利的实验部分在老师的指导下得以完成,最终拿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既能保证雷管起爆威力和延期时间,又能节省起爆药用量,从而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学校和学院对大学生在专利研究、专利申请和转化培育等方面有很大的支持。”祝云辉介绍,学校奖励5000元,此外,学校所在的地方政府也给予了5000元奖励。“这给我们解决了很大一部分经费问题。”

    除了和雷管有关,兄弟俩还开发出会“唱歌”的电脑散热器、卡扣式纱窗等等。

    “开发这些专利,和拿奖学金、得三好学生称号还不一样,特激动。”祝二辉说。

    祝云辉刚刚毕业,目前在广东宏大爆破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这让他有了熟悉爆破现场的机会。不过,兄弟二人的合作并未因此中断,除了在网上讨论交流之外,在校的弟弟平时还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为哥哥承担了资料查询、收集的工作。

    “在常人看来,雷管有些神秘,甚至恐怖,但是它的作用不可替代。”祝云辉坦言,兄弟俩的奋斗目标就是,让雷管变得“亲切”起来,使用起来更安全、更方便。(通讯员 王新林 本报记者 王磊)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