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代骄子

郭增建:他背负周总理的使命到生命终点

2019-12-03 15:12:27

  2017年11月初,去世前一个月,输完液体在去打印店校对论文的路上

  11月初,郭增建在诊所边输液边校对完他的最后一篇论文!

  “我的理论和方法就这么多了。”极度疲惫的郭增建把手一摊。这也是他工作以来正式发表文章六十周年,圆了他的梦想。

  12月1日,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召开会议。他让该委员会委员郭安宁向会议转告三句话:“我的那些传统预测方法不足以解决所有的地震预报问题,解决地震预报问题还需要用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专群结合、群测群防方法;大地震的特殊成因及预报研究仍需进行艰苦努力;地震预报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做到‘不到火候不揭锅’。”

  12月11日下午5时,郭增建弥留之际,不忘交代郭安宁:“明年……是山东郯城……8级大地震发生……350周年,你……一定要……替我……写篇文章……纪念一下……啊!”

  这一句,却成遗言;此一去,竟是永诀!

  当晚9时,郭增建永别了厮守一生的地震事业。

  郭增建作为我国继李四光、翁文波之后有杰出贡献的地震预测专家,他无愧为中国地震科研战线的一面旗帜。中国地震预报、防灾减灾工作走在世界前列,郭增建功不可没!

  郭增建一生只做了一件伟大壮举,他注定将比我们许多人都有可能更长久地活在历史的长河里。

  留得清气满乾坤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

  ——(东汉)张衡

  当年的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无疑是中国地震研究的前沿代表。

  鲁迅说过,“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

  郭增建,不仅是一个渊博的理论家、勤奋的实践家,更是一个燃灯续火的教育家。

  予人星火者,必心怀火炬。

  郭增建深谙,独木不抗风,单兵难布阵,地震事业不是一个人的高蹈独步,它需要一支支人才团队,永不休止地攻城拔寨。

  郭增建十分重视培养地震事业专才。

  1958年,中国科学院在兰州开办地球物理专科学校,年轻的郭增建主讲地球物理学。1964年,为培养三线建设急需的地球物理人才,中国科学院在兰州开办地震培训班,郭增建主讲地震学。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恢复研究生制度后,郭增建在兰州地震研究所亲自指导培养出10名硕士研究生。

  对于年轻的同事,他热情指导,合作、探讨业务。地震预报学中著名的“郭-秦公式”,就是他和秦保燕研究员合作研究出来的。

  汪进,现今的惠普公司人工智能专家。1980年以在校生身份考取郭增建的硕士研究生,在郭增建身边学习和工作了10年。当初,郭增建认为汪进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科研成果更是一张白纸,就指导他从查阅科技文献开始,还手把手教他交叉检索、追溯检索科技文摘。

  “郭先生让我最受益的,是他的科学方法论和物理学思维。他一直强调,地球物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应用物理学,任何理论解释都需要建立在可靠的数据观测和合理的物理关系上。”汪进回忆道,“郭先生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本人就是世界地震界最早根据观测数据研究出断裂长度和地震震级相关数据模型的杰出科学家。”

  经师易遇,人师可觅,恩师难逢。

  在兰州地震研究所,郭增建爱才如命出了名。

  “文革”中,正读高中的丁伯阳被诬为“只专不红”,戴上了“梦想成名成家”的“资产阶级典型”的帽子,经常遭到点名道姓的疯狂批判。1977年恢复高考后,插队归来的丁伯阳兴冲冲地报考兰州地震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成绩优异。然而,一些受极“左”思想影响很深的人却向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告状,坚决阻止录取丁伯阳这个“资产阶级接班人”。

  为人谦和的郭增建不知费了多大的劲,才力排众议,将丁伯阳录取。

  “当年,‘四人帮’虽然已经被打倒,但极‘左’思想还有不小的能量,是郭老师以大无畏的担当,让我迈进了地震科学的殿堂。更令人钦佩的是,郭老师直至去世,却从未给我提起过这件事。”忆起师恩,现今浙江大学特聘教授丁伯阳的眼眶湿了。

  1981年初秋,就在地震研究所按照当年计划决定录取9名硕士生不久,一份来自贵州的答卷和一封考生的解释信寄到了所里。考卷上的成绩非常好,考生耿大玉在信中解释,因当地突发洪水造成试卷延迟寄到,他还详细描述了家乡“暴雨如鞭,山洪似刀”的景象。郭增建爱才心切,破例增加了一个名额,将耿大玉招到自己名下。耿大玉发奋苦读,从地震研究所毕业后,一鼓作气拿下两个博士学位,成为一所高校校长。

  李清河,吉林人,72岁,江苏省地震局原局长。

  “文革”刚结束那几年,我国由于连续十几年职称“冷冻”,积累了许多没有职称的大学毕业生。

  1982年,李清河和两名30多岁的硕士研究生刚毕业,在甘肃省地震局属于“晚辈”,照理说晋升助理研究员(中级职称)轮不上他们。

  眼看地震局人才青黄不接,郭增建横下一条心——“只要能够薪火相传,我就是得罪多少人,也要打破职称评定中的论资排辈的‘死框框’。”素来为人谦和的他又一次力排众议,从政策里寻找有利于青年人才的依据,并尽最大限度向他们倾斜。

  李清河回忆道:“多亏了老局长作主帮衬,我们3个人当年都如愿地评上了助理研究员。有了这个基础,我1992年被评为副研究员。1993年,我还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为了报答老局长的知遇之恩,我曾扎根兰州,工作了20年。”

  阎志德也是郭增建的弟子。他最敬服郭增建的是,“敢让学生放开手脚干,有了成绩归学生,出了麻烦他担着。”

  上世纪八十年代,郭增建(左5)和他的学生们

  在甘肃省地震局办公楼前,耸立着我国候风地动仪的发明者,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张衡的雕像。雕像下的汉白玉底座上雕刻着他的两句格言——“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

  “君子,不怕自己的地位不尊贵,而怕自己的品德不崇高; 不以俸禄不多为可耻,而以知识不广博而感到羞耻。”郭增建格外注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他常向大家讲述张衡的事迹,用张衡的格言与大家共勉。

  早在1958年,郭增建就督促学生一定要学好外语,特别是英语和俄语。为强调学习外语的重要性,他先卖个关子,又讲了个故事——

  “我上高中时,要翻几座大山才能到校。一天,我在上学路上,不巧碰上国民党抓逃兵,被他们捉住了。当时,逃兵被捉住,下场大多是被枪毙。我赶紧辩称我是学生,他们死活不信,碰巧,一个军官用英语拷问我,我急中生智用英语回答他,他认定我是学生而不是逃兵,就把我放了。不然,那天我八成要挨枪子。”

  上世纪80年代,郭增建去日本讲学,对方付给他80万日元讲课费。那个年头,8万日元就可以买一台日本产彩电。郭增建在日本省吃俭用,一个多月只花了两万日元。回国后,他把剩余的78万日元全部交给地震研究所,用于年轻科研人员赴日参加学术交流。

  郭增建不仅对兰州地震研究所年轻人热情关怀,对各市县地震局的年轻人也尽力提携。儿媳任淑玲是一名医生,她回忆道:“1990年是我结婚第一年。春节前,庆阳地区宁县地震局的年轻人跑到兰州,苦着脸找到我公公反映工作中的问题。老人家就掏钱给年轻人在招待所开了个房间,让他住了两天,还请他到家里吃了两顿饭。听说年轻人想搞科研,单位里没钱,老人家就从自己的科研经费里拿出一部分,支持人家搞科研,还教育他一定要跟领导和同事搞好团结。年轻人临走时,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他说‘我是苦脸来兰州,笑脸回宁县啊’。”

第1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共9页

来源:光明网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致敬,共和国最闪亮的星

  • 热点人物

    最美奋斗者

  • 热点人物

    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

  • 热点人物

    聚焦“绿色生态工匠” 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柯洁获斗地主冠军!网友:五子棋麻将安排一下?

    柯洁上热搜了!不过,这次不是因为围棋,而是“斗地主”!在近日举办的斗地主锦标赛全民星赛中,围棋世界冠军柯洁,一举夺魁。柯洁虽然以第三名获得决赛席位,但在决赛中以稳健的牌局策略,一路过关斩将,最终9局比赛结束,他以8300分的成绩获得冠军。

  • 甄子丹:《叶问4》是我的最后一部功夫片

    “《叶问》系列拍到现在,我觉得差不多了,很感恩。希望这四部能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宝贵的一页,我会继续探索演员之路。”在27日举行的电影《叶问4》发布会上,甄子丹宣布该片将是他拍摄的最后一部功夫电影。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有点野”的香港青年蔡展鹏勇闯大湾区

    大学刚毕业,香港青年蔡展鹏就在广州创立自己的广告设计工作室。这个工作室命名为“有点野”,在粤语谐音中意味着“有实力”,反映了这位港青不循规蹈矩和勇于闯荡的人生志向。

  • 笠原健治:保持谦卑感和危机感

    1975年,笠原健治出生于日本大阪。小时候,笠原健治对政治很感兴趣,曾立志要进入官场干番大事。然而,在东京大学读书期间,他改变了原有的想法。1997年,大学三年级的笠原健治参加了一场有关管理策略的研讨会。讨论过程中,微软、苹果等公司的案例激发了他的兴趣。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