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之子李中清:父亲教我做学问要真心-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李政道之子李中清:父亲教我做学问要真心

2017-11-02 14:24:44

  哪怕再忙,每天晚上父亲都会陪我和弟弟玩上半个钟头。圣诞节那天,父亲甚至会和孩子们疯玩个大半天。他也会给孩子讲故事,最常讲的是《水浒传》《三国志》的故事。

  培养中国物理学半壁江山

  广州日报:令尊对中国的人才培养非常热心,这其中有怎样的原因?

  李中清:我父亲中学、大学都没有毕业,直到16岁都没有学过物理,他想学物理因为他穷。那时候,日本轰炸上海,人们经常要钻进防空洞。有一天,轰炸又开始了,大家都钻进防空洞,有个人留下物理教材,他开始翻,觉得很有趣,从此便喜欢上了物理。1943年,尽管父亲没有高中文凭,他还是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所以,他一直觉得运气不错,社会待他不薄,只要有机会,他很乐意为中国出力,尤其是提携年轻人。

  最著名的就是他于1979年创立的“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简称CUSPEA),组织美国著名大学在常规的研究生招收计划之外,在中国联合招考研究生,由美国大学出全额奖学金,学生学成后回中国。10年间,一共培养出了近1000名研究生。仅此一项,每年父亲就要花10万美金。

  当时没有电子邮件,所有的申请都是他亲自写信寄送至各学校,而且每一封信都附有学生的全面材料,包括考试成绩、面试结论、履历等。

  父亲一个人忙不过来,我母亲和我就一起上,妈妈负责装信封、贴邮票等杂事,父亲和他的助手,还有我负责到附近的邮筒去邮寄。这些信多得把邮筒都堵上了,遭到了邮局的抗议,我就只好推着装满信件的小车到较远的邮局去寄。

  30年过去了,当年优秀的CUSPEA学子很多就职于海内外知名大学,成为各自领域内的学术领军人(回国的谢心澄出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季向东出任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系主任;王中林成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可以说,父亲的CUSPEA培养出了中国物理学界的半壁江山。

  没有让他老人家失望

  广州日报:顶着诺贝尔奖得主之子的光环,会不会压力很大?

  李中清:父亲年少成名的压力会存在,但并没那么直接。好在我和弟弟都还混出了一些名堂,没有让他老人家失望。我和我儿子有时候讲,不想做院长,想做研究,看能不能进美国科学院。儿子跟我说,这些东西不是很重要,重要是能做一些事情,能改变世界。

  广州日报:你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也是“加州学派”的代表,是将计量方法应用于历史研究的先行者,量化分析在历史研究中有哪些应用?

  李中清:量化分析研究历史问题有优势,它擅长多变量分析,不仅能深入理解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还能兼顾所有个体的影响与权重,避免选材时的疏漏。传统社会学研究大多是在做解释工作,而我们是做新的计算,发现新的史实,需要大量人力和学术的合作。

  父亲不给我们留一分钱财

  广州日报:你父亲现在身体状况如何?

  李中清:父亲今年91岁了,5年前才退休,从纽约搬到旧金山。他身体总的来说很不错,没有高血压、心脏病这些。但毕竟90多岁了,以前积累的小病都回来了,抵抗力下降。坐飞机、汽车不能超过两小时,所以很多活动他不能参加。最远去到半小时路程的斯坦福大学。他每个星期会有两三次去旧金山的公园散步,走1~2公里。每两周会跟我的女儿在外面画画。

  广州日报:在你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对你有哪些影响?

  李中清:他从来不是为了钱才做学问,是一个很纯粹的人,所以才能出成就。我们家很多值钱的东西都给中国了。他在上海的房子3年前已经还给中国了。那个房子原来是外公的,现在值三四亿元,保持了原有的结构。房子的位置非常好,有花园,有两个车库。光住的地方就有300多平方米。但把这么值钱的房子捐出去,他丝毫没犹豫过,也从来没考虑过给子女留财产的问题。我们也支持他的决定。

  北大给父亲分了一个可以住的地方。但那里很少有人住,只有我儿子在北大教书的时候会去住一下。我从来不去住。我如果住的话,父亲会不开心。因为他从来不占一分钱的便宜。我当长江学者的时候,给一位领导讲课,讲了20多个小时。我让父亲给我一些建议。他说,做学问要真心做,一定要纯粹。跟钱扯上关系,就会把世界观带坏、带偏。

  父亲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也经常教育我们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爱自己的中国。通常一家人吃饭的时候,他从来不说他在做什么。我们只能猜测他的心思。我和弟弟说,父亲的任何财产我们都不要,有的话也给第三代,跳一代。对于物质的东西,他觉得太多了反而不好。我们得到的物质上的东西可能会少一点,但精神世界会很丰富。

  “5年后我才见到奖章”

  广州日报:你父亲得诺奖时才31岁,可谓年少成名,当时有没有举办庆祝活动?

  李中清:父亲得诺奖的时候我才5岁。当时,我们住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恰逢美国的感恩节,纽约时报的记者到杨振宁和我们家拍合影,第二天,两家人的照片都登在报纸上。后来父母离开了几天,我不知道他们去了瑞典领奖,我只知道他们不在,我学会了把我的鞋带系好。妈妈回来,我还向他们吹牛,说我学会了系鞋带。弟弟当时不到两岁。

  得了诺奖,对我们家就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因为父亲太低调了,不喜欢显摆。我六七岁时听别的孩子说过父亲得过一个好像挺大的奖,但始终没见过,我直到10岁后才见到那个奖杯。我也没觉得因为父亲得了这个奖,别人看我的眼光有什么不同。当时可能中国比较重视这个奖,在美国,大家把这个看得很平常。

  广州日报:还记得第一次看到那个奖杯时的情形吗?

  李中清:我10岁那一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请所有的诺奖得主去白宫参加晚宴。当时,他们以诺奖得主身份去白宫,我心里痒痒,说这个奖能不能看看,他们才拿出来。是我母亲拿出来的,只有她知道放在哪里。这时距离父亲得奖已经过去5年。(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欢欢 石钰 图、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雪明)

1 2 共2页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牛文娴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十九大代表风采录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老职工、老党员向党说句心里话

  • 热点人物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用心血铸...

  • 热点人物

    讲述匠人故事 传承匠心力量

资讯·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杜泽桦:33年的“坚守”与“嬗变”

      在今年3月的广州国际家博会上,联邦家私举行新品牌格局发布会,由国际设计大师靳埭强领衔设计的联邦品牌新标识揭晓亮相。这次新标识的“亮相”也预示着“33岁”的联邦家私正式开启数字化的征程,开始了“二次创业”。

  • 凯撒旅游总裁陈小兵:文旅融合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相关国家在各个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愈加深入。旅游先联先通,成为相关国家和人民沟通的重要纽带,而文化,更是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