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读家对话]叶嘉莹批评年轻人对诗词漠视:如遇宝藏空手回(图)
//www.workercn.cn2014-11-21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更多

  建言幼儿诗歌教育:诗词进教材后关键是如何教授

  叶嘉莹特别强调幼儿诗歌教育的重要性,秉持幼时接受的“读书当从认字始”的理念,因而她特别注重汉字文化的教育。“中国文化、诗词的意境都从汉字中得来,英文词性变化体现在拼音的变化,我们的变化是从读音。诗不仅是情意,还有平仄、声调,读诗要念出短促的入声字。”

  如何学习古诗?叶嘉莹推崇“吟诵”的方法,回忆起幼年读的很多诗,都是从音乐声调中感受到诗中的情感。她自己多年来也经常给孩子上课,“一定要让孩子多识字,不仅要识字,还要会读诗。”

  她认为现在大多数用普通话方式念的诗都失去了韵味,还特别示范了可以接近古人吟诵的简单方法,就是将古人读入声、现代人读平声的一些字,读成短促的近于“去”声字的读音,这样吟诵古诗时才能传达出声律的美感。

  “虽然现在推广普通话,但我仍要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声音、节奏之美。如果像我这么念李商隐的《嫦娥》,马上就能感受到诗里的感情。不懂没关系,可以先学会吟。真正好的诗歌会带着诗人的感悟和生命,诗是他整个感情、心思意念的体现。比如杜甫的《咏怀古迹》: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除了让孩子学会读诗,叶认为更重要的是培训师资,让老师也对诗歌有很深刻、很仔细的认识。“诗词从小学生开始普及是对的,但要有好的老师。所以关键不是把诗词选进教材,而是如何教授和引领的问题,虽然现在提倡读诗,但过于盲目,读得都不对,讲不通。甚至像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之类,这是没什么意思的。现在我们几乎断绝了这样的传统,年轻人不读古书,连中文系的学生写论文都是打开电脑乒乒乓乓,抄很多材料,其实都不懂。”

  回望七十年教书不缀:来生仍然要教古典诗词

  长期在西方从事教学工作,将西方文艺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是叶嘉莹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重要贡献。1990年,叶嘉莹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在加拿大、美国教授中国古典诗词几十年,叶嘉莹也用英文讲解中国古诗之美,自觉地做起了中西文化之间的“摆渡者”。但叶嘉莹却表示她用英文讲课原是无奈之举。

  叶嘉莹回忆起在加拿大大学里授课时,不是从“好为人师”而是从“好为弟子”开始的。原本她在哈佛大学教书时要求是研究生学历,懂中文的,这样便于用中文讲解。但在加拿大由于很多本科生不懂中文,当时的她被环境所迫,不得不被“逼”用英文讲。

  “像王国维等学者评价古诗时常常用清远、神韵、境界这样的词,这个用英文怎么解释?”叶嘉莹笑说好在自己“最大的爱好是喜欢学习”,“我就去旁听外国文学的课,找他们的书来读,发现有意思。很多用中文讲不通的话,用我们的理论讲不通的事儿,用英文都讲通了。不但让外国人贯通了,我们中国人也是豁然畅通。”在之后的学术生涯中,叶嘉莹发表的很多论文,就是用西方文学理论来阐述中国的古诗词。

  有教授曾赞叹她是“教书的天才”,叶嘉莹自嘲正是用poor English授课让学生爱听,从教十六七个人到六七十人,这背后是她每天查字典查到半夜两点,第二天一早又起来上课的艰辛。“也许我的英语文法不完整、发音不正确,但是学生不是来跟我学英文,只要大意能明白,我一样用中国的办法,介绍每首诗的作者、背景乃至寓意情感,他们也听得津津有味:中国还有这么多的故事。”

  “你无法想像我教了多少课”,七十年间叶嘉莹一直教书不缀,在台湾时甚至同时教很多学校,每个学校三门课,还有两个电台,从早到晚都排满了。

  叶嘉莹如此坦露心声:“我现在这么老还在教书,是因为中国有这么多宝藏。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