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专访著名作家方方:我觉得自己很温和,你们却觉得这是冒犯
//www.workercn.cn2014-10-04来源: 深圳晚报
分享到:更多

  我喜欢武汉的理由,只源于自己的熟悉

  深圳晚报:《汉口的沧桑往事》和《到庐山看老别墅》,为何都以老房子为切入口?

  方方:两本书都是再版。但这两本书一直以来都是我最受欢迎的书。之所以这样说,就是这两本书都是有最多的人过来讨要。同事让签名最多的也是这两本书。我一直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史(或是一座山的历史),建筑是其中的关键词。因为每幢建筑都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人文背景紧密相连。老房子的前世今生,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深圳晚报:作为读者,我是把这两本书当成游记来读的,读了《汉口的沧桑往事》去武汉,读了《到芦山看老别墅》去庐山。您介意这两本书被当作“游记”吗?

  方方:不介意。其实谁也没有规定游记应该怎样写。如我这样,把游记写得更深一点,介绍一些当年背景,而不只是抒发情绪,又有什么不好?

  深圳晚报:以文学作品写一座城市,城市与作家之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前世今生。如帕慕克写伊斯坦布尔,乔伊斯写都柏林,王安忆写上海,朱天心写台北,西西写香港,还有我们认为方方写武汉……您怎样看待,方方遇见武汉,或者说武汉遇见了方方?

  方方:我在武汉生活了五十多年,这是很漫长的时间。在一个关于武汉的纪录片中,我曾经这样说过:“我有时候也会问自己,跟世界上许多的城市相比,武汉并不是一个宜人之地,尤其气候令人讨厌,那么我到底会喜欢它的什么呢?是它的历史文化?还是它的风土人情?更或是它的湖光山色?”

  其实,这些都不是,我喜欢它的理由只源于我自己的熟悉。因为,把全世界的城市都放到我的面前,我却只熟悉它。就仿佛许多的人向你走来,在无数陌生的面孔中,只有一张脸笑盈盈地对着你,向你露出你熟悉的笑意。这张脸就是武汉。所以,当我开始写小说时,这座城市就天然地成为了我的作品中的背景。

  相对生活的残酷,我倒觉得自己的写作太温和

  深圳晚报:有人评价,您更是一个适合写现实的作家,能够关注到现实的沉重和残忍,如近两年的——关注“蚁族”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关注高校弊端的《惟妙惟肖的爱情》。您是否认为,自己是个更适合写现实的作家?

  方方:一个作家,没有什么适合不适合写的问题。文学不会有规定动作。一个作家想写什么,以及会写什么,不是别人说了算的。如果有人这样说我的创作,我想他是根本没有好好读过我的作品。既没有读懂我写的与历史相关的小说,也没有读懂我写的与现实相关的小说。甚至他没有弄清楚怎么样阅读小说。唉,这是没办法的事。作为作家,我们经常要面对这样一些没来由的评价。这也是必须忍受的事。

  深圳晚报:您对于现实的描写,下笔之“狠”在文坛是出了名的,如您的小说标题:“出门寻死”、“万箭穿心”、“空无一人”等等。为何,您总是将生活之于人的酷烈写到极致,将命运之于人的无情写到极致?

  方方:我不知道我下笔狠不狠。或者是说我“狠”的人,是自己太脆弱了。是他们把生活想象得太美好。他们的内心一厢情愿地觉得生活温煦如春风,从而拒绝看到、或是看到了而不愿意承认生活本身乃至生活中的人之本性其实从来都是充满狠劲的。我只是如实地写我对生活的感受,如实地写我对人事的感觉,如实地表达我内心最真切的体会。实际上,相对生活的残酷,我倒是觉得我的写作简直太温和了。

  深圳晚报:在很多作家拥抱商业时,您与商业似乎一直是疏离的。这是您写作的气质决定的,还是您刻意与商业价值保持距离?

  方方:不是我故意疏离商业,而是商业疏离我。我也愿意拥抱商业,但是要用我自己的方式来拥抱。但商业觉得我这样的方式不合它的要求,它要与我保持距离,我也只好尊重它的意愿。我从来都没有刻意,可能天然有些不合,或是商业还没有发现我的价值。呵呵,我有耐心等待它的觉悟。

  方方 1955年生,现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1987年发表中篇小说《风景》引起极大反响,并因此成为中国“新写实”派代表作家之一,著有《乌泥湖年谱》、《水在时间之下》、《武昌城》、《惟妙惟肖的爱情》等。(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