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方旭:我爷爷扛起了裘派大旗(图)
//www.workercn.cn2014-04-24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看《盗御马》迷上裘盛戎

  爷爷八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不得不从荣春社退学。

  辍学以后的爷爷在虎坊桥第一小学上学,继父方继周跟他说:“我还是希望你能学京剧。”

  有一次,爷爷看了裘盛戎演出的《盗御马》之后,一下就被这个戏给迷住了。这以后,他老是有意无意地模仿裘盛戎的表演,哼哼裘盛戎的唱腔。

  那会儿所有梨园行的人都在陶然亭喊嗓子,有一回,爷爷恰好遇上裘盛戎的弟弟裘世戎。裘世戎特别意外,“一个十五六的小孩,怎么能模仿我哥哥模仿的这么像?”

  在裘世戎的引荐下,爷爷被领到了裘盛戎先生家里。

  其实我爷爷只比裘盛戎小十岁,裘先生那会儿26岁,但艺术造诣却已经相当了得。爷爷跟着裘先生,开始专攻裘派。裘先生出去演出,我爷爷就给他拎靴包,直到裘先生去了上海。

  十九岁带着奶奶闯关东

  爷爷十六岁拜师裘盛戎,后来认识了我奶奶张玉荣。我奶奶是他练基(本)功的老师张鑫奎的女儿,在家里行九。张鑫奎是杨小楼科班里的管事,家里条件比我爷爷家强不少。张鑫奎觉得不能把女儿嫁给一个穷小子,死活不同意这门亲事,无奈之下,十九岁的爷爷决定带着我奶奶闯关东。

  他们第一站到的是沈阳,后来迫于生计,爷爷参加了国民党71军88师京剧队,才算是能糊口。一次,时任解放军四野七纵司令员的邓华看了爷爷演出的《铡美案》,特别喜欢。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功夺取四平。战斗结束以后,邓华专门派了战士找到我的爷爷奶奶,并在这一天,成立了以我爷爷为主要演员的四野七纵京剧团。

  受周总理鼓励完善“白虎团”

  现代京剧样板戏《奇袭白虎团》,被很多人误以为是江青的“作品”,其实这是我爷爷创作的。

  我爷爷随邓华部队在朝鲜期间,在一份《战地简报》上看到一篇介绍战斗英雄杨育才带领尖刀班,深入敌后智歼李伪军白虎团的报道,英雄的故事激发了爷爷的创作灵感。最早的版本只有一折,演出时长也只有40多分钟,还全部是武戏。志愿军完成抗美援朝任务回国前,周总理亲赴朝鲜访问,在欢迎晚会上,爷爷向总理汇报了这出剧目,周总理很高兴,要求剧团进行进一步加工。爷爷和李师斌等人一起对剧情进行丰富,加入了志愿军战士请战等情节。1966年,这个戏被定为八个样板戏之一,长春电影制片厂同时开拍同名电影。

  裘先生赠表告诫珍惜时光

  电影开拍了,爷爷却接到师父裘盛戎重病的消息。为了照顾师父又不耽误拍摄,爷爷只能来回奔走于长春和北京。裘先生去世前,爷爷去看裘先生,裘先生从胳膊上撸下一只欧米茄手表,递给我爷爷,说:“荣翔啊,千万别让时光流逝,你要把时间很好的利用起来,有时间要多备备戏。”

  1971年,裘盛戎过世,爷爷就接过照顾师娘和师父几个孩子的担子。恢复传统戏后,裘先生当年的戏衣被还给了裘师母,裘师母将这些物品转赠给我爷爷,他这就等于扛起裘派这杆大旗了。

  王海波是唯一的女徒弟

  1979年到1989年是爷爷最辉煌的十年,他的许多得意弟子也是这个时期收的。现在最有名的有孟广禄、邓沐玮、康万生等。爷爷一共收过36个徒弟,包括台湾的王海波。王海波是台湾的一位女花脸,特别崇拜我爷爷。1988年,爷爷到香港演出,她就追到香港,非要拜爷爷为师。当年为了收王海波,需要一层一层往上打报告。后来爷爷说:“我入党32年,这也算我为祖国的两岸统一做了一番自己的贡献。”

  王海波是他一生之中收的最后一个徒弟,也是惟一一个女徒弟。

  爷爷是“不倒的包龙图”

  爷爷一生中唱的最多的是《铡美案》,还得了个“不倒的包龙图”的美名。

  爷爷爱戏如命,他做完第一次心脏搭桥手术,醒来第一句问的就是:“我还能唱戏吗?”

  1985年,爷爷被查出来患有心肌梗死,梗死面积90%,中国那会儿还做不了这个手术,后来从美国把给里根总统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的纳尔逊请到济南,为爷爷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当时纳尔逊对爷爷说:“你以后千万不能再这样拼命唱戏了,唱戏对你心脏特别不好。”可是爷爷刚一恢复就开始继续唱戏,他说:“这心爱的舞台,我是不想离开它的,观众想念我,我更想念观众。我呀,我得早日重返舞台,为观众演戏。”(记者 何安安)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