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马东亮:获三项国家专利的七旬农民(图)
//www.workercn.cn2014-12-11来源: 山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薛海鸥画

  “小四轮联合收割机、果园小型旋耕机、果园喷药管道收放机、籽粒全自动收集装车机……”大小十余种农机具产品,都出自于芮城县南关村年近七旬的普通农民马东亮之手。靠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农机具技术研发的痴迷,历时35载,马东亮成了十里八乡闻名的农机具“发明家”。其中,小四轮联合收割机、籽粒全自动收集装车机等三项农机具发明获得国家级专利证书。

  1968年应征入伍,当过炊事员、技术员、装卸工、司机,在部队学习过车床电焊,1973年复员后回到家乡开了家汽拖修理部的马东亮,只有小学文化程度。

  “1981年6月,村里请了辆大型联合收割机收小麦,连阴雨致使联合收割机窝在泥浆地里好几天不能动弹。也就是在那时候,我萌生出一个想法:如果能有台小型收割机,操作起来就不会这么笨重,同时也能在小块农田里进行收割。”夏收结束后,马东亮迈出了研发创造的第一步。他购买相关书籍,从平面到立体,从大概到精确,根据大型联合收割机的各个部件往小改。为了配合实地试验,马东亮把自己家用镰刀割回来的2亩小麦连同秸秆整体存放在仓库,一遍遍试验,一次次改进。

  1988年,马东亮研发的小四轮联合收割机试验成功并获得国家级专利。“耗费近十年时间,连带工人工钱,自己里里外外欠下14万元,直到专利转让给北京一家农业机械厂后才消停下来。”马东亮说,“1992年6月5日签订专利转让合同后,当天啥也没干,净顾着四处清偿债务了。那天夜里,是我连续多年来睡得最踏实的一觉。”

  2011年晒秋,马东亮抡起铁锹铲玉米籽,不一会儿就腰酸背痛。在中途歇息的时候他突发奇想:现在国家一直提倡集约规模化种田,如果有一台可以自动收集籽粒的机器……想到这里,马东亮立即放下农具往回赶。2000元买一台二手拖拉机研究发明就开始了,——如何加工传送带,如何改移方向助力,如何加置液压起重……借助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再加上反复地试验改进,2014年4月份,马东亮再次获取国家专利证书。“籽粒全自动收集装车机油耗低、效率高,5吨玉米籽13分钟就能装完,相当于5个成年人两小时的工作量。”

  多年的发明创造,让马东亮的家中机械零件遍地。“现在一天到晚不停歇,最害怕停电,电一停没事干就急得团团转。”年近七旬的马东亮依然闲不下来,“我现在正在申请新产品悬挂式野外小麦和玉米籽粒上料机的专利。”

  本报记者 王荔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