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生命终点的守护人

2019-03-08 10:43:34

  志愿者王琴和王超在服务。 周冠伶/摄

  王莹和黄卫平。资料图片

  当一个人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最后的愿望会是什么?

  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手牵手”)负责人王莹记得,他们服务的一位爱美的女士,在90岁生日那天,如愿以偿地戴上红帽子、吃到生日蛋糕,还让护士长给她涂上红色指甲油。

  王莹是上海第一家致力于临终关怀和死亡教育的非营利机构“手牵手”的创始人。2008年到现在,“手牵手”培训了1200名临终关怀志愿者、服务7000余个患者家庭,推动上海76家社区医院设立800个安宁疗护病床。

  临终关怀,也称安宁疗护或舒缓疗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它是一种改善面临威胁生命疾病的患者及其亲人生活质量的方法,特别是在疾病进程的最后6个月。临终关怀注重为患者缓解疼痛症状,减少无意义的创伤性治疗和抢救,给予更多心灵层面的照料。由于三甲医院通常对病床死亡率有所控制,一些病人只能转出肿瘤科,在家中或舒缓疗护病房度过最后一段时光。

  地处偏远郊区的上海市宝山区月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年多前成立了舒缓疗护病区,这里收治的都是身患重症、生存期不到6个月的高龄老人。

  2019年2月24日,“手牵手”的志愿者们照常来到这里,看望和陪伴老人们。他们中有70后、80后和90后,来自不同的行业。90后姑娘王琴笑着说,“有时候反而比跟自家老人聊天更容易呢!”

  70后领队王超是IT从业者,他和王琴来到徐爷爷的房间,给他按摩肩颈和小腿——这是为了防止走动少的老人肌肉萎缩。尽管已经听王超讲过徐爷爷的情况,第一次来这里的王琴还是“好奇”地问:你是哪一年出生的?什么时候去南京学做生意?你有几个孩子?有几个孙辈……85岁的徐爷爷其实不太爱讲话,多是笑吟吟地看着他们。

  在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了7年的护士刘倩倩说,医护人员只能从医疗角度照顾病患,无法一对一地了解他们的内心。受到病患的负面情绪和抵触行为影响,医护人员常在护理过程中遇到困难。志愿者的到来弥补了这个盲点。慢慢地,病患逐渐向志愿者敞开了心扉,愿意讲述自己的病情和感受,再经志愿者转述给医护人员。刘倩倩感觉到,因为这些志愿者“以心换心”,病患们在医院的生存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生存期也可能有所延长。现在,舒缓病区的床位供不应求,有不少家庭在排队等待病情评定和入住。

  “手牵手”由70后王莹和黄卫平共同创立。11年前,他们在心理咨询师培训课上认识,又一起参加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志愿服务队伍。回到上海后,他们无法忘记灾区的人们在灾难、疾病和死亡面前的无助,辞去工作,全心经营“手牵手”。

  资金、人力不足始终是很大的困难,度过了一段依靠两人积蓄支撑机构运行的日子。2011年,“手牵手”参加上海社区公益创投大赛,得到20万元资金,后来又陆续得到中国扶贫基金会、民生银行、阿里巴巴等机构和公司的资助。

  相对于西方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内地的临终关怀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王莹说,她和港台地区的临终关怀机构交流时,发现对方的志愿者以50岁到60岁为主,而“手牵手”的志愿者多是80后和90后,“我们起步比他们晚了几十年。”

  志愿服务的推广也并非一帆风顺。王莹统计过,或许是出于对临终关怀的不了解,或许因为曾经有不好的就医经历,有10%~20%的病人和家属会在一开始拒绝志愿者的服务,而她会鼓励志愿者主动和对方打招呼,保持笑容,告知自己的身份。

  除了陪伴、聊天,“手牵手”还希望志愿者们帮助病患完成人生最后的愿望,他们认为,人的生死两端,都需要关爱。

  有一位60多岁的肺癌病人,把自己的宠物狗当儿子养,住院后一直挂念却见不到。为满足他的临终心愿,医院特批把他那条灰白色的小狗装在篮子里带进病房。看到心心念念的“狗儿子”在眼前跳舞、打转,本来已经喘不过气的他一下子坐起来,拿起肉条喂给在他面前伸着舌头的小狗。第二天,这位病人就去世了。

  更多的病人最后想着的是离开病房,回家待一会儿,或者到外面转一转。春节时,有的病人会回家住几天;平日里,志愿者会带他们到附近走一走。

  从事志愿服务两年多时间的陆小伟说,自己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都不在了,他把病房的老人们当自家人。“手牵手”约定的是每月服务两次以上,他几乎每周都会来。“我怕他们会想我,也怕错过一次没有来,下次就见不到了”。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他们服务的舒缓病区有3位病患去世,志愿者们的心情都有些沉重。事实上,除了频繁遇见的死亡,他们面临更多的是病患们衰老、病痛的种种状况。

  80后志愿者赵燕几年前服务过一位骨癌患者,短短6个月时间,那位入院时乐观开朗的奶奶病情迅速恶化,最后整天卧床,全身骨头剧痛,不断说胡话。当赵燕听说她去世的消息,想的是终于不再有病痛折磨她了。

  有的患者性格孤僻,或者因健康状况无法与志愿者交流,成为志愿者们的一大难题。赵燕曾遇到一位整天卧床的高龄病患,不愿开口说话,也不给志愿者任何反馈。赵燕后来发现,那位病患竟然在她述说间隙,睁开眼睛向她“啊”了两声,示意继续。那一瞬间,赵燕突然感到自己的付出是有意义的。

  王琴觉得,比起死亡,患者们无法正常生活的状态更让她感到心疼。为方便医护人员照顾,有的患者双手被绑起,防止他们抓破自己的尿袋;有的患者没有穿衣服,被子下是赤裸的身体;还有很多患者只能吃流食,不能洗澡或下床走路,时间长了,长出一片片褥疮。

  种种经历,难免在志愿者心中留下阴影。为了不让负面情绪滞留,“手牵手”规定每次服务前要闭目静心,结束后要冥想以及畅所欲言地交流。

1 2 共2页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

  • 热点人物

    专家型工人李斌:站着是柱,横着是梁

  • 热点人物

    2018年度十佳“科苑名匠”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竞技场上的英雄!她们的一小步,是女性的一大步

    漫漫历史长河之中,曾几何时,竞技体育是男性的天下;但发展至今,赛场上已然留下无数女性矫健的身影。不少伟大的女运动员凭借百折不挠的意志,改写了一段又一段的历史。她们在竞技场取得的每一点滴进步,最终汇聚成男女平等事业前进的一大步。

  • 颜骏凌:不能等到客场再去拿分

    等待了近4个月,上港球迷终于迎来了新赛季的主场首秀。今晚7时30分,上港队将在本赛季亚冠小组赛首轮争夺中对阵日本J联赛冠军川崎前锋,跟随主教练佩雷拉一起出席发布会的颜骏凌表示,虽然对手实力很强,但球队有信心在主场拿下对手,不可能等到客场再去拿分。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80后”张凌云创业记:“活出职业农民的新样子!”

    利落的短发,干净的妆容,高跟的短靴。无论如何你也不会将她同一位经管着4000多头猪的“猪倌”联系到一起。2011年,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陈村镇槐北村的张凌云,24岁大学毕业后决定回乡养猪。

  • 詹纯新委员:加快培养和稳定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

    全国政协委员、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6日在北京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对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发展非常重要。在加快技能人才培养的前提下,应关注当前技能人才队伍的稳定。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