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仲夏里的“平凡之光”-时代骄子-中工网

人物

时代骄子

战“疫”仲夏里的“平凡之光”

2020-07-06 07:07:33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6月11日,首个新增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出现,拉响北京新的疫情警报。6月16日深夜,北京市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调至二级。

  疫情再度来袭,无数人也再次行动起来。

  19家市属医院的医务人员火速驰援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地坛医院,他们中有人刚从武汉战疫归来,有人是二度走进地坛医院,还有情侣毅然推迟婚礼报名加入。

  近10万名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和下沉干部参与了北京7120个社区和村庄的抗疫“保卫战”。

  7472名来自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和疾控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烈日下“全副武装”为市民采集咽拭子,日采样人数从每天的8000人增长到近50万人……

  这个夏天,这些重返“战场”的普通人在北京翻滚的热浪里传递着温情、希望和力量,厚重的防护服、口罩和护目镜之下,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的模样,但他们却正在用自己平凡的方式负重前行、照亮你我。

  ——编者

  医生兰晓曦:“患者多,压力大,但工作很平稳”

  “我所在的病区有36位病人,再有一周左右时间应该都可以出院。”7月1日,记者采访北京宣武医院血液科主治医师兰晓曦时,作为北京市属医院支援地坛医院的24名医生之一,她已经在地坛医院病房工作了近半个月。

  出征前,为方便工作,宣武医院援鄂医疗队队长亲自为兰晓曦剪去长发。短发的兰晓曦显得更加干练。

  “第一晚没怎么睡着,可能潜意识里还是有些紧张。”兰晓曦回忆说,6月17日进入病区后,她和战友们快速熟悉了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和医嘱系统操作。

  6月18日,兰晓曦所在的工作组又接管了一个新病区,虽然病区已经扩充到3个,但新病区一开诊,很快就收满了患者。近30名新患者入院,让大家忙碌不已。当天值夜班的兰晓曦和同事在深夜12点后又收治了5名患者。

  “患者多,压力大,但是我们的工作非常平稳、顺畅。”兰晓曦说,这归功于病区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人员安排。

  她告诉记者,有关患者的重要数据和信息需要及时、准确地传递给隔离区外的同事,用于完善病程、规划治疗方案。

  “一开始大家记录在纸上,但因为每个人的工作习惯不同,可能对后期信息辨别产生影响,所以大家开动脑筋,设计了格式统一的患者信息表格。”兰晓曦说,这样一来,在表格上记录信息,再用病区专用的联络手机拍照将信息传出,方便高效。

  “有没有发热?有没有咳痰……”查房时,兰晓曦会有意多向病人询问病情,生怕漏掉细节。另外,她也会格外关心病人的心理问题。在兰晓曦和同事的细心治疗下,患者从刚入院时不爱说话,变得慢慢爱跟医护人员交流,积极配合治疗。

  虽然在地坛医院抗疫一线工作时间不长,但兰晓曦对这种传染病有了新思考。她认为,新冠肺炎疫情给群体造成的影响远大于个体,大多数个体经过治疗康复出院,就像是生了一场重感冒。

  这些天,兰晓曦在驻地酒店读完了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顿所著的《血殇》,被书中一个事例所触动:一家医院很多医务人员死于埃博拉病毒,通过对病毒溯源发现,这些人之所以会感染,是因为一位救护车司机没遵守规定去探望了感染病毒的亲属。“这更加提醒我们,防疫之中,每个人应该尊重科学、遵守纪律和规定。”(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姬薇)

  工会干部王君华:“为防疫,黑点瘦点都值”

  “请出示健康码,再给您测一下体温。好,请通行。”7月2日一早,记者来到北京市昌平区前白虎涧村见到王君华时,他正在村口执勤。

  随着北京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突发,王君华心情又紧张起来。下沉到村里执勤,联系辖区企业组织职工核酸检测,为一线执勤人员送去清凉物资……昌平区阳坊镇总工会副主席王君华忙得像不停歇的陀螺。

  王君华也是包村工作队的副队长。“包村工作队成员是来自镇里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联合对村里的具体工作进行指导。”王君华告诉记者,疫情暴发后,工作队的工作中心就转移到了抗疫上。

  事实上,从大年初三开始,王君华就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为村民出入登记、入户摸排,为居家隔离人员送去物资。

  7月1日,按照上级指示,工会下发通知告知企业,镇里将统一组织职工自愿参加免费核酸检测。工会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把通知转发到企业微信群后,收到了十几家单位的反馈,并一一做了登记。

  然而,下午当王君华从村里执勤返回工作站了解具体情况后,马上提出了严厉批评。

  “他说疫情期间的工作要更加细致。没回复的企业,应该挨家打电话询问,把核酸检测的重要性对企业讲清楚。”阳坊镇工会社工孙晶祎说。后来,大家立刻分头联系企业,到晚上下班时,又有8家企业报名,人数达到了600多人。分批次、分时段与企业沟通确认检测时间和地点,包括王君华在内,工作站的6名职工加班加点忙碌起来。

  “服务企业和职工,没有小事。”这是王君华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王君华是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疫情期间,他充分发挥劳模精神履职尽责,但对家人却有不少亏欠。

  6月,王君华10岁的女儿骑车摔了一跤,身上多处挫伤。而此时,正赶上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发生,带女儿去医院处理了伤口后,他就再也无暇顾及,只能默默在心里感到内疚。

  这期间,王君华的老毛病犯了,需要连续输液10多天,由于白天要在村口执勤,只能用晚上时间输液。同事们劝他多休息,他却说:“有事都可以找我,我随时‘在线’。”

  150多天在抗疫一线风吹日晒,王君华黝黑的脸庞上写满坚定。“全力防控疫情扩散,黑点瘦点都值!”他说。(通讯员 周美玉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郭强)

1 2 共2页

编辑:姚怡梦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