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扶贫干部的“追梦人生”-时代骄子-中工网

人物

时代骄子

三位扶贫干部的“追梦人生”

2017-10-30 07:52:42

  一任不“过瘾”再来一任

  九月的大同市天镇县,空气中透着厚厚的凉意。风一吹,金黄色的秋叶纷纷落下。日头已偏西,但葛家屯村第一书记吕文忠仍在带着村民们大扫除,偶尔吆喝一嗓子,声音传得很远。

  这个黝黑精瘦的小个子,有着与自己身材不相称的大嗓门,两眼中透着一股韧劲。

  “搞干净点,脏兮兮的,咱们的饺子、帽子,谁敢买。”吕文忠一张口,在他身边的村民郝玉婵马上抱怨:“吕书记,你调门低一点,耳朵都震聋了。”随即,人群中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

  与江英弟不同,从部队转业到山西忻州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的吕文忠选择了连任。过去两年,葛家屯村变了,192户贫困户中有161户脱了贫。但吕文忠觉得不够,他想带着葛家屯整村脱贫。

  从农村走出来,如今再回到农村,吕文忠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北方农村大多十分相似,一切都看起来那么亲切。陌生的是,这里的村民终究不是记忆中的街坊邻里。

  这种浓厚的农村情结,源自于他特殊的儿时经历。

  吕文忠自小生长在甘肃的大山深处。两岁时,因为贫穷,他被母亲抛弃。16岁时,同样因为贫穷,他拿着养母让他到镇上买油渣喂猪的10元钱离家出走。一路上,他在甘肃要过饭,在宁夏刷过盘子,在新疆摘过棉花,在内蒙古放过羊。直到19岁时,他才揣着挣的2600元钱回家交给养母,然后毅然去当兵。

  “在外3年,我受尽了贫穷的屈辱,我站在家门口的山顶上喊,吕文忠你一定要跳出这座大山,当兵是我唯一的出路。”

  尽管从部队转业后,吕文忠留在了山西。但多年来,那些曾经历过的贫穷一直在他心里挥之不去。他憎恨贫困,更同情贫苦。所以,2015年听说单位要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扶贫时,吕文忠第一个报名参加,被派到葛家屯村。

  葛家屯村位于天镇县东北角,人多地少,是有名的矛盾突出村。全村人口940户2829人,目前贫困户还剩31户67人。

  第一书记见村民,要带点“见面礼”。进村前,单位给吕文忠准备了一车“扶贫粮”。尽管吕文忠有思想准备,但进村第一天,村民们还是迎头给了他一个“下马威”:谁也不听号令,一哄而上争粮。

  两年来,那一幕一直深深印在吕文忠的脑海中。这是他扶贫的动力,也是他连任的原因。他说,不能怪村民们,都是穷怕了。

  村子越大,往往矛盾越多,驻村扶贫起步也越难。争粮,吕文忠不怕,无非是发粮方式不同。真正让他犯难的是,当他一个人背着包入户走访时,贫困户都不敢说实话。

  “我问他们,听说村里来了个第一书记,你们知道吗?他们都说知道,给我们办的事可多了。我只能说,我就是新来的第一书记,第一天上门,咋给你们办事啊。”

  村民们不敢说实话,是因为被欺负怕了。葛家屯村过去有水霸,村民们吃水都要花钱买,水价说涨就涨,谁不服,就得吃苦头。吕文忠知道后火冒三丈,和驻村扶贫工作队、新任村支书一起,硬生生把水井从水霸手里“抢”了回来,让村民免费吃上了水。

  在农村,能给村民办成事,为村民撑腰,就能赢得信任。但要办成事,有时也得学会斗智斗勇。这一点,葛家屯村民王艳弟打心底里佩服吕文忠,觉得他“个子虽小,但有胆气,贼”。

  贫困村男人娶媳妇不容易,大多怕老婆,农村出来的吕文忠深知这一点。他做事从不跟村民硬来,而是“群众的矛盾,还得让群众自己来解决”。

  进村第一天,吕文忠就留意到一个细节。村里的女人大都喜欢跳广场舞,但一不专业,二没场地设备,基本上是瞎跳。吕文忠先给村里修了广场,然后组织妇女们成立了天镇县第一家农村女子锣鼓队,申请1万元钱给她们购买了服装设备,请专业老师教她们跳舞,组织她们外出表演,挣了7万多元钱。

  能娱乐,能挣钱。搞活一个小小的广场舞,一下子让妇女们站到了吕文忠一边,都愿听他讲话。

  去年,葛家屯村修路,要占地。可地里玉米长势正旺,村民们挡着不让修。吕文忠只好找锣鼓队的妇女们,“请大婶大姐们帮个忙”。结果第二天5点钟,一帮妇女们挥舞着镰刀到田里,二话不说,把玉米直接给砍了,谁家男人也不敢吭气,路顺利开工建成。

  路通了,心齐了。吕文忠趁热打铁,组织妇女成立了手工饺子合作社,村里还引进了一家帽子加工厂。眼下,吕文忠正在帮葛家屯村把手工饺子打入山西56个高速服务区,一旦成功,每天可销售近3000斤水饺,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而帽子加工厂也已吸纳22名贫困人口就业,每人每月收入2000元钱。

  “驻村干部如何在矛盾突出村打开局面?”吕文忠的经验是,第一书记要有一身侠气,给村民撑腰,承诺的事一定要兑现,善做妇女工作,这样就能在村里站稳脚跟。

  微店扶贫填平心中“代沟”

  在一条上坡的土路上,一个瘦弱的男子脸朝前,弓着身子走着,肩上挑着一担水,一个老人在前面带路。

  这是一张照片定格的瞬间。画面中的男子叫张俊强,是吕梁市文水县安监局派到兴县康宁镇赵家沟村的第一书记。这个年轻人身高1米78,体重只有59公斤。一担水60斤,对他并不轻松。但村里老人吃水挑不动,他只能硬撑。

  1982年出生的张俊强是个典型的80后,即便生长在农村,也没干过多少重活。

  他们这代人是“在互联网中长大的第一代”,曾被贴上浮夸、任性、娇惯,甚至是“迷惘的一代”等各种标签。这意味着,张俊强驻村扶贫面临的挑战更大。

  贫困村大多是留守老人,60岁在村里算是年轻“后生”。面对一群父亲辈、爷爷辈的老人,代沟是张俊强最大的障碍。“这种代沟不是年龄上的,而是心理上的。”张俊强说,彼此眼界不同,观念不通,想要想法一致难上加难。

  但当岁月沉淀、洗尽铅华,这个80后在扶贫路上却一点都不娇气、迷惘。

  赵家沟村坐落在一个很深的谷底,葱茏的树木将村庄遮得严严实实。全村119户344人,现在走得只剩下29户贫困户76人。

  第一天进村,张俊强站在公路边往下看了又看,怎么也找不见村庄的影子。缘坡而下,破旧的窑洞、荒凉的街道随之映入眼帘。张俊强感觉像是“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他发现,贫困户并没有把收获的粮食卖掉,而是都堆在窑洞里。一问才知道,不是不想卖,而是卖不出去。

  挑水种地不在行,张俊强却熟悉网络。他第一件事就是在手机上开微店,帮村民们卖小米。手机里卖小米,老人们不懂,觉得这个后生“说瞎话”。可没想到,张俊强的微店通过朋友圈转发,很多素不相识的人纷纷加入进来,不断有人给他电话、发红包,有时半夜两点还有人要买小米。

  最初,张俊强只是计划卖1000斤小米,结果几天时间就预售出去20000斤。“预售时只管接单收钱,到发货时才感受到了困难和压力,去村里收谷子,联系运输车和加工厂,定做包装,一件件打包发货,那段时间真是忙得晕头转向。”张俊强说。

  通过手机微店,贫困户张补上卖出了600斤小米,每斤4元钱,一下就收入2400元钱。这让他改变了对张俊强的看法,觉得“还是年轻人见的世面多”。去年,张俊强一共给村民们卖了4万斤小米,2万斤谷子,他分文不取,有时还得自己贴钱。

  在农村,磨坊是必需品。谷子脱了皮才是小米,玉米磨碎了才能做饭、当饲料。这不仅影响人们的一日三餐,也制约着生产。但过去,赵家沟村民得跑15里路,到别的村去加工粮食。现在老人们跑不动了,再也翻不过一道道山梁。谷子就不再脱皮,一斤卖2元钱也没人收,猪渐渐也没法养了。

  张俊强琢磨着,一定要把粮食加工作坊建起来。给村里开的微店已经有稳定的销量,如果能有个加工作坊,村民们就能随意加工粮食和饲料,不但能扩大小米种植面积,每户贫困户还能养几头猪,一年增加不少收入。

  今年,他四处争取资金,终于购齐了机器设备,在村里成立了粮食加工合作社。全村种植了100亩不施肥不打农药的谷子,用石磨加工,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张俊强还与一家大学生创业平台达成年销售100万元的协议,他们负责策划和销售,赵家沟村负责加工和包装,依托电商扶贫。

  每周,张俊强都要到村里去转一转。刚入村时逢人就喊“大爷”,现在变成了直呼“老张”“老刘”。他说,称呼变了,与老人们之间代沟也渐渐填平了。

  再过几个月,张俊强的第二个孩子就将出生。几天前,他抽空回到家中,第一次陪妻子做了产检。他说,自己期盼着宝宝早日出生,也盼着赵家沟村早日脱贫。(本报记者王文化、吕梦琦)

1 2 共2页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十九大代表风采录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老职工、老党员向党说句心里话

  • 热点人物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用心血铸...

  • 热点人物

    讲述匠人故事 传承匠心力量

资讯·快评

娱乐 · 体育

  • 於之莹实现女子围甲跨赛季32连胜(图)

      还有不到一个月,人称“小鱼儿”的於之莹将迎来20岁的生日。棋盘之前,剪短头发的她显得愈发霸气,反倒更贴近她的另一个绰号“女王”。前不久,她刚刚晋升为中国围棋30岁以下女棋手中唯一的六段。而今,她用一个“前无古人”的连胜纪录,提前送给自己一份生日礼物。

  • 王港获得赛事首条金腰带

      2017年中国拳王争霸赛第三站28日在天津工业大学体育馆进行。在男子64公斤级8回合金腰带争夺战中,王港以2∶1的分歧判定战胜挑战者齐胜泽,夺得了该级别的拳王金腰带。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精准扶贫是民营企业的机遇”

      王伟连任了三届安顺市工商联主席和市总商会会长。在贵州采访的几天,我们多次看到他与安顺市工商联的民营企业家们聚在一起讨论如何参与扶贫的场面——他们用一整天调研关岭县的养殖基地、跟镇宁县政府就帮扶深度贫困村座谈了一上午,就连在饭桌上,互相聊的也还是扶贫。

  • 王伟:一个“扶贫老板”的“不忘初心”(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王伟创设“秀水五股”扶贫模式的故事,启示民营企业家如何“不忘初心”,如何在精准扶贫中提升企业与人生的价值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