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河的编织人生-劳动模范-中工网

人物

劳动模范

陈清河的编织人生

2017-03-21 07:43:52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我这一辈子,就做了编竹子这一件事情”

【劳模故事】陈清河的编织人生

中工网记者 王维砚 李丹青

  打开一张中国地图,找到安溪县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安溪县地处福建省东南部,距离泉州市区60多公里,因乌龙茶“安溪铁观音”而知名度飙升。

  除此之外,安溪还有一张名片——“中国藤铁工艺之都”。在过去的40多年里,大大小小的家居工艺企业先后成立,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家居工艺文化产业在这里悄然集聚。

  而这一切都与一个人有关,“安溪藤铁工艺之父”、全国劳模陈清河。

  77岁的陈清河,个子不高,挺拔矍铄,看上去远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他带有安溪口音的普通话掷地有声,清晰敏捷的思路让人印象深刻。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互联网+”创业;从白手起家到取得成就,再到实现转型,他的身上几乎浓缩了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史,他的故事背后有着时代的波澜,也有着匠人可敬、匠心可佩的执着与坚守。

  一个人带动一个产业

  这是一双有力的手。粗大的毛竹在这双手中被拉成竹条,薄弱纸片。

  这是一双灵巧的手。纤细的竹条在这双手中上下翻飞,经纬交错。

  正是这双手,带领安溪的竹编产业实现了3次转型升级,将不起眼的竹编发展成为拥有12万从业者的支柱产业。

  1969年,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校竹编专业的陈清河回到安溪老家。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市场上热水瓶壳短缺的现象让头脑活泛的他嗅到了商机。

  1971年,陈清河在尚卿公社农械厂招收了5名学徒,建立起竹编车间,专门生产热水瓶竹壳,而这里也成为安溪竹编产业的起点。

  1972年,“安溪尚卿竹编工艺厂”获批创建,在生产热水瓶竹壳的基础上,陈清河研发了多种竹编工艺品,将安溪竹编从实用农家具提升至工艺美术品的高度。第二年,福建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将其定点为进出口生产厂家。

  在“出工不出活”的计划经济年代,如何提高生产效率?

  不安分的陈清河大胆采用了多劳多得的计件工资方式。据他回忆,这在当时极大激发了工人的工作热情,“有的工人每天自愿工作十几个小时,工资赚得比当时的村干部还多”。一时间,进入竹编厂当工人在当时成为安溪年轻人向往的工作。

  这期间,竹编厂的职工数从起初的30人增加到1300多人,还开设有20多个加工点,生产8大类、4000多个品种的竹编工艺品,远销5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84年,安溪县创办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福建省安星藤器企业有限公司”,陈清河出任总经理。

  从那时起,陈清河组织设计创新,把竹编扩展到了藤编,开启了安溪竹编产业的第二个十年。

  当地人回忆称,“当时地瓜藤卖的比地瓜还贵”,“安星”公司发展的红火程度可见一斑。十年间,“安星”累计出口创汇6000多万美元,利润15000多万元人民币,解决近万人就业,帮助5000多贫困户脱贫。

  “一个人带动一个产业”。1989年,交出这份成绩单的陈清河被评为全国劳模。

1 2 3 共3页

编辑:王砚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我的灯火生活|一技在身,靠手艺我也“三十而立”

    2018年开始,李大波成为途虎养车上海关山路工场店的店长。“目前我们有7个机修技师、2个美容技师,平均年龄24岁,工作时间三班倒。最近平均每天有28辆车入店,大的修理项目耗时四小时起步,尤其随着上海夜生活节的启动,干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李大波说。

  • 李建红:建议各方协同,补齐交通物流应急短板

    “经历疫情大考,社会各界普遍意识到供应链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近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要强盛,交通须先行,物流要保障。平常即如此,急时更突显。“此次疫情防控,交通物流保畅保供成为应急救援的生命线。”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