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劳动模范

全国劳动模范杨延: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图)

2014-05-04 07:17:14 来源:贵州日报

  从开发到设计,从试轧到工艺改进,23年,他在一间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攻破了轧钢工艺的一个个技术难题,被誉为中国钢铁“切分王”。他是杨延,在首钢贵州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轧厂生产技术科工作。2005年,杨延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3岁那年,杨延从华东冶金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了水钢集团的一员,他的梦想是做一名钢铁勇士。

  七年时间,杨延一直待在生产一线。2001年,他开始承担厂里圆钢二线切分工艺的开发。

  为了成功开发出二线切分工艺,杨延经常加班加点,有时一干就是两三天不回家,为此,妻子没少抱怨。

  一年后,二线切分工艺取得成功,当年投产便让钢材产量一下提高了38%,每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就达1400多万元。

  初试牛刀的杨延成了厂里的名人,开发四线切分工艺的任务又落到了他的肩上。当时,这可是棒材轧制技术上的顶尖工艺,而这也一直是国外优势企业的核心机密。

  就这样一遍一遍地推演,一次一次地计算,一宿一宿地思考。杨延的头发也掉了一绺又一绺,白了一层又一层。

  2004年4月11日,水钢二轧厂车间,全厂人的目光随着杨延的身影不停移动。杨延站在最前面,第一根红钢从加热炉缓缓推出来了,咬入粗轧机组第一架轧机。终于,轧件在精轧机组被一分为四,呼啸着奔上了冷床,成功了!成功了!杨延猛地一挥双臂,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四线切分工艺的开发成功,填补了国内多线切分工艺的空白,为水钢公司节约了近1000万元的技术引进费,2006年,这项技术荣获国家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受到同行业的关注。

  杨延成功了,他的背却驼了,拇指、食指上,也长出了一层厚厚的茧子;因为长期伏案工作,他患了严重的肩周炎,背上贴满了“乌龟壳”一样的伤湿止痛膏,遇到背部疼痛难忍时,他就用手捶几下,厂里多次安排他去医院检查、出去疗养,他都拒绝了。

  杨延出名了,很多私营企业开出令人羡慕的高薪要聘请他,他从不动心,他说:“做人不能忘本,我的根在水钢”。

  如今,杨延又开始忙起来,他的下一个任务是攻克五线切分工艺,杨延仿佛就是为钢铁而生,新的奇迹正在等着他。

编辑:王莹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我的灯火生活|一技在身,靠手艺我也“三十而立”

    2018年开始,李大波成为途虎养车上海关山路工场店的店长。“目前我们有7个机修技师、2个美容技师,平均年龄24岁,工作时间三班倒。最近平均每天有28辆车入店,大的修理项目耗时四小时起步,尤其随着上海夜生活节的启动,干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李大波说。

  • 李建红:建议各方协同,补齐交通物流应急短板

    “经历疫情大考,社会各界普遍意识到供应链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近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要强盛,交通须先行,物流要保障。平常即如此,急时更突显。“此次疫情防控,交通物流保畅保供成为应急救援的生命线。”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