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作家要将精神体温灌注进笔下作品-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徐则臣:作家要将精神体温灌注进笔下作品

2019-08-23 10:12:03

  本着对运河的天然兴趣,但凡涉及运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听途说,徐则臣都要收集、揣摩,以至于一闭眼,1797公里就活灵活现地出来了。

  然而,了解越多,越会发现了解得还不够透彻。2014年,徐则臣决定重走运河。“这一次,我带着眼睛、想象力、纸笔行走。我看,还要看见,看清楚,看清楚河流的走向、水文,看清楚每一个河段的历史和现在,看清楚两岸人家的当下生活。”

  这是个大工程。京杭运河从南到北1797公里,跨越浙、苏、鲁、冀四省及津、京两市,平常工作忙,杂事多,难以一次性沿运河贯通南北,徐则臣只能等待出差还乡等机会。

  就这样,四年间断断续续的一次次“南下”后,徐则臣用双脚把运河丈量了一遍。部分疑难河段还反复去了多次。徐则臣说,“没办法,大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加上中国南北地势起伏、地形复杂,河水流向反复多变,不亲自到现场做详尽的田野调查,各种史志资料中的描述根本弄不明白。尤其是几处重要的水利工程,比如山东南旺分水枢纽,仅凭纸上谈兵是理解不了的。”

  尽管现在荒草萋萋,河道淤积,当年“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遗迹所存鲜见。“但到现场一站,只10分钟,就比之前苦读10天的资料都管用”。做足了充分的田野调查,徐则臣豁然开朗。

  “当你对每一朵浪花,某一根水上的草,它的想象不断展开时,这条河会越来越长,你想象的世界越来越大。”他说。

  小说写完,徐则臣一边散步,一边听陈铎解说的《再说长江》。在听到片头曲里一段录音中,有一滴水落进水里的非常清晰的声音,而后又听到长江边一个小女孩在芦苇里非常清脆的咯咯咯的笑声,徐则臣的眼泪一下掉下来。

  “和一条河耳鬓厮磨了这么长时间,在我听来,这些声音是那样悦耳。如果哪个读者能从我的书里找到一两个细节,能像我听见那滴水声、那个笑声一样心动,我觉得就值了。”徐则臣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

  某种意义上,《北上》见证了徐则臣的中年写作。

  写作《耶路撒冷》的时候,徐则臣三十出头,曾以一位青年人的心态与豪言,要进入宽阔复杂的中年写作,甚至认真想象过中年写作究竟是什么样子。

  到《北上》告成,他已身处中年写作当中。他发现自己要面对和处理更为复杂的问题,作品中要容纳更丰富的社会历史和人生经验。

  正因经历过《耶路撒冷》《王城如海》的锤炼,《北上》让41岁的徐则臣成为本届最年轻的茅奖得主,尽管比史上最年轻的茅奖得主、《芙蓉镇》的作者古华获奖时略大一岁,依旧有人将《北上》的胜出视作70后作家的一次胜利。

  在此之前的文坛,70后作家的写作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进退两难”——前有拥有文坛话语权的,因亲历历史更迭、见证乡土逝去,有写不完的物是人非与社会深刻性的50后60后作家;向后面临着冉冉升起的、题材内容焕然一新、重新建构自己的文学法则与价值观念的80后90后作家的冲击。没有太多故事和历史,70后作家夹在中间,看似格外黯然。

  在徐则臣看来,作家除了才华与勤奋之外,一个关键在于能否看清自己,能否忠实有效地表达自己。“这一代作家中有众多葆有才华者,正沉迷于一些所谓的‘通约’的、‘少长咸宜’的文学款式,这样的写作里没有‘我’的切肤的情感、思想和艺术的参与,只能被称为假声写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徐则臣认为,70后看见的、听见的、想到的、焦虑的、希望的,应该借助有效的表达,提供一代人对世界的独特看法。这是70后作家的价值所在,也是文学的应有之义。

  在写作中,徐则臣这样破题。不疾不徐、稳扎稳打的写作态度为他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史料根基。为了保证作品“经得起推敲”,徐则臣总是下足繁复的案头功夫,将历史细节形之于物。“写每一部小说,自始至终我提醒自己最多的一句话是:要坐得了冷板凳。跟别人我不比聪明,比笨。”

  更为可贵的一点是,他知难而进,掀开并剥开日益坚硬的历史茧壳,以雄健的笔墨寻回了历史记忆,为“到世界去”的文学版图提供了兼具历史维度和文明深度的参考系。

  于是,运河上几个家族的百年故事有了内在的精神深度,其间有了关于起源与去处的疑问,有了关于兴盛与衰亡的探寻,有了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有了关于情感与心灵的救赎。

  正如本届茅奖评委张莉所说,徐则臣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中国长篇小说应该有的长度、宽度和密度。“长篇小说就应当承载历史中最宏大、最沉重、最耀眼的那些内容。”评论家李林荣说。

  文学在发展,每一代作家面对的世界不同、想法不同,表达方式和途径也不尽相同。徐则臣说,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写作本身逐渐改变了我,修正了我过去的很多想法,比如我的历史观,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一代代作家要将自己的精神体温灌注进笔下的作品,通过‘有我的文学’和时代互动同行,与时代血肉相连。”(本报记者 张漫子)

1 2 共2页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孙仕奇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用工匠精神铸就金融...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从月球仰望月球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百米深井下的坚守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古田军号》导演陈力:让年轻观众喜欢

    目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古田军号》荣获“五个一工程”特别奖,其独特的现代视角和“年轻化”的探讨,得到有关部门及观众的认可。本报记者因此专门采访了该片导演陈力。

  • 谌龙:做我该做的

    谌龙21日在这里击败中国香港选手李卓耀,成为中国队唯一一名晋级16强的男单球员。赛后谈到肩上的压力时,他留下了一句话:“做我该做的。”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克里斯·戈帕拉克里什南:营造创新氛围至关重要

    Infosys(印孚瑟斯)是一家提供商业咨询、信息技术和外包服务的印度跨国公司,也是仅次于塔塔咨询服务公司的印度第二大信息技术公司。克里斯·戈帕拉克里什南则是Infosys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被公认为是全球商业和科技思想领袖,并在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首次发布的亚洲高管排行榜上,被选为首席执行官(IT服务类)。

  • 吕名礼:让智慧灌溉“丰家国仓廪”

    2019年跨年夜,天降大雪。华维节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名礼完成了与东安县政府关于华维新产业园洽谈,坐上了一辆绿皮火车,从家乡湖南永州返沪。25年前,也是这样一辆相似的绿皮火车,吕名礼第一次离开家乡,历经27个小时行程,来到首都北京。他说,那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远行。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