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砚雕刻技艺大师刘祖林:以刀为笔 琢砚生花-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松花砚雕刻技艺大师刘祖林:以刀为笔 琢砚生花

2019-02-26 08:05:25

  “听音”选料,“书法”刻砚,弹指间精美作品一气呵成;与石结缘,痴迷其中,精益求精,反复打磨……走刀见功底,技艺显人生,石头在刘祖林的手底下活了。

  穿着蓝色工装,双手握着“电磨”,精心打磨。有水漫过,将本应飞起的石屑悄然带走。璞玉已成,再以砂纸细细打磨,黯淡褪去,一块精美的石头书卷呈现眼前。

  以刀为笔,以石为纸。匠人稳稳端坐在“石头”书卷前,手里握着一把“刀笔”,细细地剔,轻轻地刻。仿佛武林高手般运全身气力于指间,以刚劲有力的横竖撇捺,在柔滑光润的石头上雕刻出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

  这石,是松花石;这砚,是康熙皇帝钟爱的松花砚;这刻砚的匠人,名叫刘祖林(见上图,本报记者孟海鹰摄)。

  “这块石头妙就妙在金包玉,仿佛天生黄框绿地石卷。”刘祖林轻拂石卷上娟丽的字迹,他正雕刻的是康熙的《制砚说》。

  在砚面上用刀法表现线,就如同中国画中的白描。但画里一条线只需毛笔一勾即成,走刀却要双刀滑行,或两刀全立,或一立一偏。“所谓偏刀也称片刀法,也像白描双勾中用粗线或细线去表现物体的明暗转折与虚实关系一样,有粗有细,可深可浅,刀见轻重缓急,线显远近虚实。”说着,刘祖林的眼光掠过他的工作室中一块块精美的松花石砚台:“刻砚时,进入一个人的世界,为了不被打扰和中断,我早上常常连粥都不喝,节省出上厕所的时间。”刘祖林曾连续不间断刻过17个小时。

  “砚,记录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和审美。”刘祖林说,现代工具解放了部分生产力,但是传统的民族手工艺仍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制砚的精华即在于此,每一步都要匠心独运。

  松花砚的原料就是松花石,松花石又名松花玉,在地质上属8亿年以前地壳运动、海陆交替相沉积叠层而形成的一种硅质泥晶石灰岩。松花石砚始于明盛于清,自问世以来备受推崇。在清代,作为宫廷御砚,松花砚被视为国宝。随着清代的衰败,松花石也停采近200年。

  20世纪70年代末,在吉林省通化市浑江岸边的磨石山仙人洞重新发现松花石矿坑。1979年,在吉林通化工艺美术厂工作的刘祖林亲身参与发掘松花石砚材,并雕刻出失传200多年后的第一方松花石砚。所以,刘祖林常被人称为“中国当代雕刻松花砚第一人”。

  “选料,需要到坑或崖的采石现场。雨后或毛毛细雨的天气最好,可将砚材的纹理等辨别清楚。另需一把小锤,通过倾听声音,辨别石品之优劣。带给人灵感的精品砚材有时在矿坑中,有时在库房里,有时就在下料切割的一刹那。”刘祖林指着案上的一套砚台说,像这套“玉琮三连观”砚台的创意就是来自史前文化,天圆地方。

  在刘祖林的工作室里,有一块大砚台,刻的是虎啸山林,气势震人,砚面共有7只老虎,栩栩如生。“这是学生创作的。”刘祖林说,他收了四五个徒弟,平时听讲的有上百人,技艺要传承更要发扬下去。

  乐之不如好之,刘祖林与石结缘,乐在其中。

  “在我卧室的床下有一方砚台,名为《苦尽甘来》,我在上面刻了28只蜜蜂,象征我对这砚田的守望和耕耘”。从2007年开始,刘祖林用了两年时间把它刻好,最终获得第十九届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金奖”。如今,每隔一段时日他还要把它从床底下拿出来,再修改再加工。艺无止境,苦尽甘来,百酿成蜜。(本报记者  孟海鹰)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

  • 热点人物

    专家型工人李斌:站着是柱,横着是梁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中年韩寒 就算是胖点儿 人生照样飞驰

    春节档电影《飞驰人生》票房已破16亿,对于导演韩寒来说,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不枉他为了拍这部电影而狂吃减压,居然把自己撑成了圆圆的包子脸。

  • 举重世界杯:陈桂明、李大银破世界纪录夺冠

    在2019年举重世界杯暨2020年东京奥运会资格赛第二个比赛日中,中国选手陈桂明打破女子59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获得该级别挺举和总成绩冠军,李大银横扫男子81公斤级三项冠军,并打破该级别总成绩世界纪录。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浴火重生”

    近日,浙江康洁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海丽又一次走进位于诸暨市城西开发区的车间,巡查抗菌纤维材料生产情况。“这是公司不久前接到的海澜之家60万双鞋材抗菌纤维订单。”欣喜满满地写在这位民营企业负责人的脸上。

  • “手绘爷爷”:读者以为他是位“小清新”

    钢笔勾勒的线条,填充以淡淡的色彩,描绘的或是一处冰雪美景,或是一份西餐,或是一座老式建筑,无不散发着哈尔滨这座城市特有的文艺气质和浪漫气息。当人们看到孙嘉驹的手绘作品时,往往以为作者是位“小清新”画家,却想不到这是一位年过花甲才开始搞文创的“爷爷”。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