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傅抱石女儿傅益璇出书忆父亲(图)
//www.workercn.cn2014-09-11来源: 北京晚报
分享到:更多

六十年代初在南京家里傅抱石和儿女在客厅看画

  “父亲画桌旁的书架上,长年贴着一条长长的单子,上面密密麻麻写着人名,这都是父亲欠的‘画债’。”

  “母亲常说父亲一生不串门子,不扯闲话,就连一年一次的春节拜年也是决不去的,不管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

  傅抱石女儿傅益璇今年七月出版新书《傅家记事》,回忆了父亲的创作经历,并描写了傅家一家人的故事,包括祖父辈的旧事、父母的相爱相伴、兄弟姐妹六人相处的亲情片段以及父亲去世后一家人在“文革”中拼尽全力保全父亲画作的种种艰难。

  六个儿女都当了画家

  傅抱石有六个子女,两子四女,傅益璇是二女儿。傅抱石并没有想到,在他身后,六个子女全部子承父业,成为画坛名人。

  “父亲从未想过要我们学画,继承衣钵,但内心的期望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傅益璇觉得,兄弟姐妹并没有继承父亲的天赋,但终日耳濡目染,确实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傅益璇认为大哥傅小石还算是继承了一些父亲的艺术才情,在画画上颇有些天分。

  傅家六兄妹都不拜父亲为师。傅抱石欣赏林风眠,就督促傅益璇去拜访求教,但自己并不教。傅益璇说,自己虽然从小学画,但时常“心不在焉”,直到父亲去世后才认真起来。傅益璇后悔,父亲在家摆放石膏模型,要求17岁的她开始练习素描时,自己因为贪玩没有好好练习。傅益璇曾抱怨父亲不教她画中国画,却要求她练习素描,原来是因为傅抱石从未学过素描,“画山水人物倒不觉得有欠缺,但画现代题材遇到楼房、汽车、轮船时却常常觉得不顺手,”所以希望女儿从素描学起。父女两人同时练画,一个画国画,一个画素描。

  日本留学过的傅抱石想把傅益珊送去自己学成之地学习画画,“你要是喜欢颜色,将来送你去日本学图案。”傅益珊回忆,“果然过了不久,父亲对我说,他已经和夏衍(时任文化部长)说好了,可以成行。但父亲的突然去世和接踵而来的“文化大革命”,让此事成了永不能实现的约定。

  跟着父亲去荣宝斋卖画换粮食

  抗战时期,傅抱石夫妇带着几个孩子住在重庆歌乐山金刚坡,一住就是八年,这期间,许多文化界人士都聚集在重庆,时常来傅家聚会,因傅太太烧得一手好菜。李可染、吴作人、常任侠等画家和老舍、郭沫若、曹禺等作家都是座上常客,“母亲说,只要菜一上桌,顷刻便被一扫而光,父亲就一个劲儿地喊‘快上菜!快上菜!’”

  傅益璇的叙述中,出身富家小姐的母亲下嫁给了家境贫寒的穷画家傅抱石时,确实是崇拜和爱惜对方的才华,而跟傅抱石过了几十年的苦日子。没米下锅的时候,傅抱石就拿自己的画去卖。“他好像总有办法搞点钱回来。”傅益璇蹦蹦跳跳跟着父亲去荣宝斋卖画,“那时父亲的画是几十块钱,一张四尺整张才写‘八十元’,再考虑一下,可能又改成‘六十元’,虽然钱不多,但母亲却很感到安慰,私下里对我们说:‘爸爸真能干’!”

  改变傅抱石命运的有两位亦师亦友的“贵人”,徐悲鸿和郭沫若。1930年傅抱石结识徐悲鸿,一见如故。“徐悲鸿对父亲的艺术才能大为欣赏,说服当时的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拨专款一千五百大洋供父亲赴日本留学。”而傅抱石原本接受当时入主中央美术学院的徐悲鸿的邀请,想要“北上”北京工作,但却因为徐悲鸿突然去世而遭受巨大打击,心灰意冷。而在抗战期间,傅抱石一直是郭沫若的秘书和助手,交往甚密,“直到后来所有重大的政治活动中,每逢父亲遇到无法应付的麻烦,都得到郭老的关心。父亲一生为郭老所作的画不在少数,而且都是精品。”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