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黄传会:但愿苍生皆饱暖
//www.workercn.cn2014-08-20来源: 浙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他是始终关注百姓的

  军旅作家

  黄传会是我们的老乡,我们的老师,他从来不摆架子,每次回乡探亲,总会挤出时间与当地文友小聚。他谈得最多的话题还是文学。大概三四年前的那次,他回到家乡时,大家发觉一直以来充满朝气,有着军人特有刚毅与英气的他,显得有些疲倦。

  他笑笑解释说,自己刚刚从外地打工市场“跑”完回来。他走进了由“80后”、“90后”农村青年组成的有1亿之众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体味他们的酸甜苦辣,为创作《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做全程式跟踪,全景式记录。

  他是一位军旅作家,帅气的军装,衬出挺拔的身姿,却包容着他的一颗大悲悯之心。20多年来,他满怀深情,一直关注着失学儿童、乡村教师和农民工兄弟等社会底层。

  其实,黄传会更早为读者熟知的,是他的被称为“反贫困三部曲”的长篇报告文学:《托起明天的太阳——希望工程纪实》、《中国山村教师》和《中国贫困警示录》。

  20年前,当黄传会的朋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告诉他,在我国的贫困地区,每年有100万儿童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的消息时,黄传会的第一个反应是:“不可能吧?”徐永光说:“你要是不相信的话,不妨到贫困地区看看。”

  春节刚过,黄传会走进了太行山区的河北段(这里离北京不过一二百公里),第一次走进那荒凉的山梁和低矮的草房。他沉重地发现,在贫困地区居然有那么多的孩子,因为交不起每学期一二十元的学杂费而被阻隔在校门之外,失学儿童那异口同声的“我要读书”,更是震撼了黄传会的心。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心中升腾,他要用自己的笔来为这些孩子们大声疾呼。

  接着,黄传会开始了一次艰难的采访,从太行山到大别山,又从大西南到大西北,足迹遍布10多个省(区)的20多个贫困县。半年多时间,他穿行在一座座大山的皱褶之间,一直与贫困为伴。他饱含激情创作出报告文学《托起明天的太阳——希望工程纪实》,作品一经发表便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冰心老人看完文章,激动不已,在《人民日报》上专门写了评价文章《请读〈希望工程纪实〉》:“黄传会先生我不认识,但他的这篇文章却使我看过后,就铭心刻骨,永不忘记。”

  接下来,黄传会一发不可收,以重大真实的题材、典型生动的细节与真诚朴实的风格,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黄传会也因此被称为“反贫困作家”。

  “反贫困”似乎成了黄传会的一种使命。2006年,他又推出报告文学力作《我的课桌在哪里——农民工子女教育调查》。这一次,作家把目光转向了农民工子女这个群体。黄传会说,在和这些孩子的交谈中,他们一次次地问我,为什么我们的命运与城里孩子不一样?为什么城里有些叔叔阿姨老用歧视的目光看着我们?为什么政府不要我们了?正是这些深入灵魂的追问,促使黄传会又一次提起笔来。他在书的结尾处向社会发出呼吁:“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部分被忽视人群的读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人口的质量和发展、法制的建设和完善。”

  有评论家这样评论他的作品:“读黄传会这些年来为普通民众写下的文字,你会感到那些掂着有重量、摸着有温度的痛苦与希望。但是,它们又总是那么平实而质朴,展现生活最原始、最本真的面貌。”

  黄传会对我们说:“走进底层生活,使我获得了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当年,听说我国每年有400万名农村儿童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时,我的脑海里闪现的仅仅是‘400万名’这个数字。但是,当我走进太行山、沂蒙山、大别山和黄土高原、内蒙草原那些贫困的乡村,我才真切感受到‘贫困’两个字的真正含义。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像是有一根鞭子一样在抽打着我,将我赶出了‘书斋’,去直面现实生活,去为这些‘民族的未来’呐喊。一个作家,如果不去关心群众生活,不去体察人民愿望,不去把握群众需求,不去为民众代言,还要你干什么?这同时也意味着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众心理,作家特别是报告文学作家,不应该逃避现实,不应该回避矛盾,不应该装聋作哑,社会责任感是最基本的担当。”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