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厨房”医院门口坚守16年-资讯 · 快评-中工网

人物

资讯 · 快评

“抗癌厨房”医院门口坚守16年

2019-02-21 07:40:45

  2月20日中午,忙完早餐摊的万佐成和熊根香夫妇正在帮病患家属洗锅具。

  在位于江西南昌的江西省肿瘤医院西门旁,有一条不起眼的小街——学院路,万佐成与熊庚香夫妇俩的早点摊就扎根在这里,夫妻俩在摊子旁摆放的10多个煤炉火烧得正旺,雨棚下的木桌上,堆放着锅碗瓢盆,几十人各自在灶台前忙着洗菜做饭。

  前来做饭的人大多互不相识,却有着相似的经历:因病而迁。他们从江西各地来南昌陪伴家属、治疗癌症。来这里炒道菜仅收1元,人们亲切地称这里为“抗癌厨房”,而年过六旬的万佐成与熊庚香维持这个厨房已16年有余了。

  在这里,每天都有新人来、有旧人去,炉子上的火却始终不灭,“不熄”的炉火给了患者及其家属“生存”的希望,“抗癌厨房”也成为了他们的“生命厨房”。

  油条摊变身“抗癌厨房”

  正值午后,南昌下着淅淅沥沥的冷雨,深巷里的“抗癌厨房”,万师傅和熊阿姨刚刚结束上午的工作,此时才闲下来吃上一两口午饭。夫妻俩是南昌新建区人,在这卖油条已经十余年。“每天清晨6点就有人借炉子做饭,除过年期间人较少外,其余时间几乎是从天亮到天黑,停不得一下火,人最多时有200~300人,挤都挤不进来,有时候家属赶时间,我们也帮着一起炒。”熊阿姨笑着拍了拍帽子上的雨水。

  谈话间,炉子上的高压锅正在冒着蒸汽,“嗞啦啦”声将时光拉回到2003年。那一年,万佐成与熊庚香到石泉村卖油条,由于摊子离省肿瘤医院近,炸完油条的炉火还旺。“一名患者家属想借炉子炒菜,从那以后越来越多家属过来为患病的亲人做饭,口口相传,慢慢地就变成众多癌症患者家属的厨房了。”说起厨房的形成,万佐成回忆道。

  最开始,万师傅和熊阿姨的厨房并不收费,随着人越来越多,为了方便家属,夫妻俩就添置了一些煤球炉和锅具,“人多了后要加火,但我们逐渐承担不起了,就提出要收点费维持开销,一开始是收5角钱,去年水电费涨了,就加到了1元,煲汤时间久点,就收2元5角。”万佐成说道,虽然收费涨了些,但是来这里的人依然有增无减。“医院附近的饭菜比较贵,一般病人和家属如果在外面吃饭,一天要花40~60元。他们来这炒一个菜,收1元,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伙食费。”

  这是患者家属们的“减压场”

  记者看到在这个厨房有的是老婆给丈夫做饭,有的是子女给父母做饭,还有的人无依无靠,自己做完饭还要去化疗。来这里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花了10万元以上的治疗费。夫妻俩认为,厨房对于拮据的家属来说,是雪中送炭的。

  在普通人眼里,“抗癌厨房”可能只是一个简陋的露天厨房,但是对于患病家属,它犹如“减压场”。

  “夫妻俩都特别好,我们来这里其实更多的是想找个人聊聊天,宣泄压力。”李春梅边照看着炉火上熬的汤,边和记者闲聊起来,她丈夫正在和病魔做斗争,她每天在丈夫面前都需要保持积极的情绪,“我再苦再累也不要紧,只要让他有信心就行。自从来这里做饭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的地方,来这里做饭的人基本和我有着一样的境遇。”

  李春梅的一番话,激起周边患者家属的共鸣。今年56岁的熊细妹,丈夫患白血病半年,化疗基本用光她家所有的积蓄,借钱的事她只能一个人扛,不敢告诉丈夫,她露着淡淡的微笑跟记者说,“在医院里特别想出来透透气,压力太大,面对医生和那些听不懂的药名、病名,实在太累了。一到饭点,我就会来到这,边做饭边和熊庚香聊聊丈夫的治疗情况,和其他家属探讨下怎么给病人做饭。在医院里压抑的情绪得到了释放,说真的,每次来这里都觉得给了我再次踏进医院的勇气。”

  中午忙完之后,万佐成感慨道,“这里每天都有新来的人,也有老面孔离开后不再回来。”当你发现有熟悉的人不再出现时,很可能就是他们的亲人已经去世了。而那些要为活下去而努力的人,还要回到这里为家人做饭,好让生命得以延续。

  一元炒菜延续“生命温度”

  在万佐成看来,办起“抗癌厨房”本是一件很偶然的事,可是他没有想到,自己这一坚持就是16年。

  为了坚持办“抗癌厨房”,夫妻俩也遇到了一些尴尬的局面,甚至差点办不下去,但家属又求着他们别撤摊子。“儿子女儿也觉得我们年龄大了,这个不赚钱,也劝过我们不要再‘折腾’了。”但夫妻俩每天看着人来人往的病人家属,他们需要一个做饭并倾诉的地方,实在不忍心关掉厨房,便一直办到现在。

  虽然现在每天都很忙,但熊庚香感觉很充实,“我做的事情虽然不值一提,也很细微,但是每天来这的人非常多,我希望能把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人。维持好这个厨房,现在是我和老伴的心愿了。可能若干年后我干不动了,也有可能曾经来我这里做饭的病人家属,会把‘抗癌厨房’延续下去。”(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卢翔 文/图)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编辑:孙仕奇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潘粤明:明暗之间,变与不变

    20年前,潘粤明挺瘦、挺白,演不谙世事少年郎。20年后,潘粤明胖了、糙了,开始演世故、演老练、演巧言令色。45岁的潘粤明,早不处在可以靠脸蛋儿吃饭的年纪。在这个流量小生层出不穷的年代,他想赶也赶不上趟儿。奇怪的是,当其他演员被年龄限制的时候,经历婚变后复出的潘粤明反而在表演这条路上,越走越宽泛了。

  • 从“打假警察”到博士被撤 翟天临这15天都经历了什么?

    除夕夜,翟天临在央视春晚上扮演了一名打假警察,没想到新年刚过,去年他在直播里的一句“不知知网”被翻出,于是博士后身份开始被广大网友打假。“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多次登上网络热搜,几乎每天都有新消息披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时尚界“老佛爷”走了 衣香鬓影书写他精彩一生

    19日,奢侈品牌法国香奈儿发布消息称,该品牌掌门人、时尚界“老佛爷”卡尔·拉格斐(Karl Lagerfeld)逝世,享年85岁。

  • “造美者”吴欣鸿讲述新时代的“美”

    我小时候学画画,当时看了很多摄影画册,觉得最美的照片一定是大师拍的。可是现在我做了美图,看了很多用户分享出来的照片,这个观念完全被打破了。最美的照片很多是真实的、积极的照片,我能从他们的照片里看到对生活的热爱。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