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晓宾:出色的“工人专家”-劳动模范-中工网

人物

劳动模范

夏晓宾:出色的“工人专家”

2018-11-28 08:28:12

夏晓宾(图右)带徒弟研究灭灯报警器。

  夏晓宾,国网青岛供电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如今已从一线班组退下来,常住大师工作室里,每天给一些年轻人解疑答惑,手把手传授技艺……

  据了解,“劳模创新工作室”于2012年被青岛市总工会命名。同年,国家级“夏晓宾技能大师工作室” 12月27日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牌。

  攻坚克难,“大师”出高招

  夏晓宾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由工作区、创新研发及技能培训区、成果展示区三部分构成。其中,成果展示区展示了公司科研开发的新成就,技能培训区的设备是与公司同步运行的设备,这里开创了运用公司实际运行的设备进行培训的先河。

  “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区的设备与公司实际运行设备完全一致,这就给员工提供了非常好的实验基地。而智能化电网改造的新设备很多都是新引进的,为了避免实际工作中出现问题,工作前,员工们就先在这里提前演练,遇到问题提前研究解决,大大提高了实际工作效率,确保了安全生产。

  工作室挂牌不仅让夏晓宾与全国劳模、交通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青岛航标处团岛灯塔灯塔长王炳交相识,还让他又攻克了一个难题。

  王炳交告诉夏晓宾,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团岛灯塔,对青岛的海上船只有着重要的引航作用,塔灯需要一直保持闪亮才能确保船只安全进出胶州湾。为保证航标灯安全运行,王炳交和他的同事们需要随时盯着塔灯,一旦灯泡坏了就得赶紧更换,否则容易误了大事。虽然经过多次技术革新,但还是摆脱不了“靠人眼盯防”的被动局面,王炳交工作30多年几乎没睡过囫囵觉!

  当晚,夏晓宾就开始绘制图纸。第二天再跟几个年轻人讨论,并找来零部件按照图纸开始装配,经过几轮技术攻关,结构小巧、操作灵活的“灭灯报警器”诞生了。当这个“灭灯报警器”送到王炳交的手上时,王炳交兴奋不已,困扰了他30多年的难题终于解决了。

  可夏晓宾并没有满足。他继续改进设备。半个月后,夏晓宾的“新发明”不仅延长了灯泡使用寿命,还加进了“备用灯泡自动投入”的运行状态指示灯,只要灯泡灭掉,该装置会自动投入新灯泡运行。

  严师出高徒

  汤磊是2009年加入到夏晓宾班组的研究生,在夏晓宾的鼓励和启发下,他也开始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搞小发明。他发明的“二次电缆对线器”,将对线正确率由原来的95%提高至100%,而且对线工作更快速、准确。该成果荣获了青岛市首届青年创新创效创意大赛二等奖、山东电力科学技术专利二等奖。

  经过锤炼,如今的汤磊已经接过了班长夏晓宾的班,成为现任变电检修室变电二次运检一班班长,先后荣获了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青岛市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在大师工作室引领下,国网青岛供电公司涌现出一大批像汤磊这样的业务骨干、技术能手,为车间、公司输送了14名优秀人才。

  据了解,随着电网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青岛供电公司决定对该工作室进行提升扩建改造,改造后的工作室将更实用、更先进、更合理,新的技能人才将不断从这里涌现……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中国职工讲故事之五十二·藏族姑娘向新时代...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要想拿奖牌 先得进决赛

    11月15日,在2018年沸雪北京站赛前新闻发布会上,记者时隔一年又见到了冯常军。冯常军是中国单板滑雪大跳台国家队的一员,也是国内在该项目上最具实力的男选手。说起11月23日开始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的比赛,冯常军向记者透露,他将采用最新的高难度动作——空翻两周加转体1260度。

  • 电视剧《黄土高天》获专家好评:三代农民命运展现40年农村改革

    由董勇、王海燕主演的电视剧《黄土高天》正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日前在京举行的研评会上,专家认为,该剧把40年农村改革这一宏大主题浓缩成普通的人物命运故事,写出了三代农民的生活史、情感史、命运史,具有一定的史诗品格。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让书店联姻文创(组图)

    书店,对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无非就是买书看书。可如今书店一改原有刻板的面孔,变得高颜值,文艺范儿十足。经营模式的转型,对于书店职工的工作也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梁钰,是北京亚运村图书大厦的一名“老员工”,在书店求新求变的当下,他率先成了“吃螃蟹”的人。

  • 4个硕士创“柿业”

    今年冬天,山西省孝义市兑镇镇产树原村的村民们一聊起“柿子”就开心得合不拢嘴,很难想象,几年前村里的柿子曾一度滞销,心灰意冷的柿农几乎都去了外地打工,“5角钱一斤都没人要,还不如烂在树上”。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