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光:“盲焊”绝技人生-大国工匠·名人堂-中工网

人物

大国工匠·名人堂

刘红光:“盲焊”绝技人生

2017-12-11 08:58:31

【中国梦·实践者】

“盲焊”绝技人生

  人物档案:刘红光,特级技师,现工作于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六院红岗厂。2000年,刘红光参加内蒙古第四届焊工技术比赛获优秀奖,被评为“全区优秀青年岗位能手”;2002年,在首届中国航天科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获电焊工第三名,同年,获“全国技术能手”光荣称号;2004年获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2005年获“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 2009年评为集团公司“首席技师”。

火箭发动机壳体焊工 刘红光

  “技”——一招鲜吃遍天

  刘红光,这位焊接组副组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评聘的首届“首席技师”,他的绝技——“盲焊”。

  他最擅长的手工焊需要两手配合,焊丝与焊枪顶端钨极的距离以毫米计算,钨极与焊件之间的距离也保持在1毫米左右,远了近了都会影响焊接效果甚至导致焊接失败。“盲焊”中,无论多么不规则的焊件、多么难掌控的材料,他最终都能“赋予”它们一条美观的焊缝。这种焊缝外观上就像一片片鱼鳞错落叠加,每一片之间叠加的宽度基本相同,因此叫“鱼鳞纹”。

  “精”——千锤百炼始成钢

  焊工,尤其是手工焊,是一项体力活。有时一干就是几小时,甚至要连续几天加班。下班后常常是腰酸背痛、头晕手麻。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根本无法把这项工作坚持下来。

  “由于焊接工作的特殊性,手中的焊枪就是航天产品的生命,必须每时每刻保持百分之百的精神集中,用心感受每一条焊缝,用心去凝结每一个焊点”,这是他多年践行的准则。“对于一个完整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来说,焊接只是其中不引人注目的一个环节,但这个环节的精准度如果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刘红光认真地说。

  “每一道焊缝,都是一条生命线,焊一道就要合格一道。”工作中,刘红光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每一条焊缝,他不断探索钻研、精益求精,在多年的工作中总结出了 “望、闻、问、切”工作法。“望”即“观察”;“切”即“实践”。“闻”,即阅读学习;“问”即“思考”。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产品种类繁多,只有不断用新的知识武装头脑,才可以获得前进的动力。他从多个角度、方位进行焊接,不断摸索、积累经验。手工氩弧焊接,技术水平往往体现在对不合格品进行的补焊上。这是一道关键工序,难度大、任务重、技术指标要求高,直接影响产品能否按时出厂。工厂各种发动机的补焊工作几乎全部落到了刘红光的头上。善于动脑、勤于动手、敢于创新的刘红光,针对不同型号产品的特点,摸索出了多种补焊方法,补焊工作全部一次性100%合格。

  “传”——薪火相传不停息

  2015年,工厂成立以刘红光名字命名的“刘红光技能大师工作室”,2016年,刘红光技能大师工作室入选内蒙古自治区国防邮电产业首批职工创新工作室。在多年的工作中,刘红光通过导师带徒、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培养出电焊工特技技师1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高级技师接班人2人,技师2人,高级工7人。他理解的工匠精神首先要爱岗敬业,敬业必须精技能,把产品当成艺术品,对每一个产品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刘红光变得更加忙碌,每一项技术创新等最终都要形成文字,供大家学习交流。工作上养成的一丝不苟的态度,使得他在传承技艺时成为一名“严师”。然而,作为首席技师的他,已经是名“名师”。
  2017年,随着十九大的召开,我国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呼唤高技能人才,加快培养一批掌握精湛技艺和高超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建设强市名城实现新跨越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未来,首席技师刘红光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传承者,更成就了国家。

  

来源:中工网
编辑:牛文娴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十九大代表风采录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老职工、老党员向党说句心里话

  • 热点人物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用心血铸...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刘礴:青春剧同样需要正能量

      该剧导演刘礴已经在电视剧行业摸爬滚打了27年,做导演也有15年了,曾参与过《打狗棍》《勇敢的心》《大秧歌》《火蓝刀锋》《冒牌英雄》《生死线》等名噪一时的电视剧的导演工作。

  • 爆冷输掉“伦敦德比” 孔蒂承认冠军无望

    英超第16轮昨晚开赛,最先开始的比赛就爆出最大冷门。切尔西做客以0比1不敌西汉姆,已被少赛一轮的“领头羊”曼城抛离11分之多。切尔西主教练孔蒂自认已夺冠无望,西汉姆新帅莫耶斯则迎来首胜。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王涛:左手公益,右手创业

      如今,在旁人眼中,35岁的王涛是创业导师,是两家公司的老板,但更是在公益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典型。他参与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岷县泥石流、云南鲁甸地震、尼泊尔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救援,还打造了青海首支专业水上救援队伍。

  • 文泽平:创业从“负数”起步

      当因为拖欠房租而被房东赶出来时,文泽平差点哭了。他背着行李在公园的长椅上坐了一宿,回想自己创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不能输”,这是当时他脑海里全部的念想。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