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傅”的心愿-聚焦-中工网

人物

聚焦

“大师傅”的心愿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昱霖 通讯员 郭成
2019-01-15 07:20:38

  “把这个手艺传下去”

  60年来,李荣魁设计了几百幅景泰蓝图案,有瓶赏系列、炉罐系列、佛具系列、鼻烟壶系列、高仿系列等。不仅在国内外深受欢迎,而且多次被选为国礼。

  1980年,外交部准备在中日友好周年纪念日时送给日方一件景泰蓝作品。这项任务落在了李荣魁身上。在他的办公室,至今还挂着这件名为《中日友好杯》的景泰蓝作品设计图纸。

  “这是国礼啊,也是景泰蓝首次在世界瞩目的焦点时刻展示。所以,各个环节要求非常高,仅图稿就改了10次。”李荣魁说,《中日友好杯》上的花纹图案,全靠他用专门的掐丝镊子,将高1.5毫米、厚0.5毫米的铜丝,一点一点掰成,仅铜丝就用去一个羽毛球场的长度。

  就在李荣魁的景泰蓝技艺风生水起之时,1993年,他被查出胃癌,胃部被切除了五分之四。

  李荣魁知道自己的病是怎么得上的。

  为了设计出更好的景泰蓝作品,李荣魁常年外出写生,作息十分不规律。早上灌一壶水,揣上几个馒头或烧饼,拎上军挎包就出门了,一待就是一整天。

  一次春节前去承德避暑山庄临摹库存品。为了临摹皇帝使用的一个地炉上的图案,李荣魁在冰冷的油砖上趴着画了4个多小时。

  医生说,李荣魁是胃癌中晚期,旁边还有14个淋巴结,每一个都随时有癌变的可能。可李荣魁却嘱托主刀医生:“手术一定要成功,我还有任务没完成。”

  病前,李荣魁与人合作编写了《景泰蓝工艺操作规范》《景泰蓝质量标准》,编绘了《景泰蓝传统花卉图案》《博古图案》《龙凤图案》《松鹤图案》《传统吉祥图案》等,并奔走于河北、天津、西安、重庆等地的工艺品厂,讲授景泰蓝发展史,传授制作技艺,培养传人。

  李荣魁所说的任务,就是对景泰蓝工艺的传承。“我学了几十年,一定要把这个手艺传下去。就是靠着这个信念,坚持到今天。”李荣魁说。

  如今,李荣魁所在的公司成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截至目前,已经培养了500余名学员。但景泰蓝制作技艺仍然没有资料可查,只能依靠口传心授,培养一名合格的徒弟,至少需要3至5年。

  77岁的李荣魁依然坚守在景泰蓝制作一线,“我想把景泰蓝技艺系统整理一下,写一本书,改变几百年来口传心授的局限,让景泰蓝前见古人,后有来者。”

  传承,是一种精神

  张菁

  传承,承载着一种责任,延续着一种情怀,彰显着一种精神。

  大工匠身上承载的不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是一种匠心,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与执着的追求。工匠精神所表现出的注重细节、精雕细琢、追求完美与探索创新,正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动力。他们的技艺与工匠精神的传承,不仅关乎行业的发展,更关乎国家的进步与民族文明的进程。

  景泰蓝作为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荣魁的学艺之路并不平坦,还自嘲式地总结了“三勤偷艺法”。成为“大师傅”,李荣魁用了40多年。然而,成为景泰蓝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他,却将一生所得对徒弟们倾囊相授。李荣魁深知景泰蓝制作技艺没有资料可查,只能依靠口传心授。为此,77岁的他依然坚守在景泰蓝制作一线,“我想把景泰蓝技艺系统整理一下,写一本书,改变几百年来口传心授的局限,让景泰蓝前见古人,后有来者。”这种传承的信念支撑着他对抗病魔,对他来说,传承已经成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一种延续中华文化的力量。

  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大工匠,执着地、精心地传承着他们的技艺与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的民族才能创造更多奇迹。

1 2 共2页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编辑:时夕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中国职工讲故事之五十九·一代代职工用《三...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李谷一:一路芬芳满山崖

    从艺57年,演唱歌曲近800首,她用歌声见证改革开放的豪迈壮举;她演唱的《乡恋》被誉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第一首流行歌曲”,《难忘今宵》成为观众熟知的“春晚符号”;她结合西洋发声,融合中国戏曲、民歌、流行唱法,开创了一代中国歌曲歌唱新风……她就是我国艺坛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作为音乐界获得“改革先锋”称号的两人之一,她一直活跃在歌唱一线,一路芬芳。

  • 丁俊晖轻取利索斯基闯入大师赛八强

    中国选手丁俊晖14日在这里举行的斯诺克大师赛首轮比赛中以6:1轻取首次参赛的英国选手利索斯基,8年来第二次晋级大师赛第二轮。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凭勤奋创业 借“东风”发展

    今年58岁的赵连彬原是哈尔滨市阿城纺织服装厂机修工,企业破产后也曾失落和迷惘,但看到国家出台的下岗再就业优惠政策,赵连彬付诸了行动——2004年创办了哈尔滨滨圣养殖基地。十多年来,经过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扶持以及自身不断努力打拼,企业从最初的6头猪发展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年提供种猪5000头,出栏商品猪7000头,年产值3000万元。“我的成功与党的富民政策的‘东风’和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

  • 朱庆峰:把家乡土货卖往全国

    从退役军人成功转型“创业明星”,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黄铺镇云峰村的朱庆峰无愧为农村创业者的典范。朱庆峰说,正是部队的培养与历练才成就了他的今天。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