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科技人谱写“东方红一号”新篇章-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50年,科技人谱写“东方红一号”新篇章

2020-04-23 09:29:51 来源:光明日报

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新华社发

“东方红一号”卫星 光明图片

  2020年4月24日是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50周年纪念日,也是第5个中国航天日。追溯半个世纪前的激情岁月,正是以赵九章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对空间科学与探索的求真执着和家国情怀,使得“东方红一号”在中国科学院孕育和成长;放眼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奋斗的当下,中国航天进入了新时代,发展空间科学的新使命成为新一代航天人传承“两弹一星”初心的新注解,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责任和担当。

  一段人造卫星的历史回忆

  人类的航天活动,最摄人心魄、荡气回肠的时刻莫过于运载火箭点火腾空的那一刻。因为它凝聚了航天工程师们的心血和汗水,承载着科学家们的期待和梦想,而发射倒计时之前的无数个关键环节一般不为人知悉。东方红一号1970年4月24日北京时间晚上9:35成功发射,她的诞生与人类社会进入太空时代、我国科学家立志报效祖国、探索浩瀚宇宙的伟大梦想密不可分。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适逢国际科学界倡议发起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计划从1957年7月1日到1958年12月31日世界各国对地球的南北两极、高纬度地区等进行一次为期18个月的全球性的联测。现代科学突破总是与第一时间利用最前沿技术相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火箭、雷达技术突飞猛进。1955年美国和苏联先后宣布要在国际地球物理年结束之前发射卫星作为对世界的贡献。1957年10月4日人类第一颗卫星发射升空,苏联的斯普特尼克一号标志着人类社会步入了太空时代。1958年1月31日美国首颗人造卫星探索者一号发射,发现了后来被命名为范·阿伦辐射带的地球辐射带,并渐次打开了利用电磁波全谱段观测宇宙、认知地球家园的新窗口,除了可见光,基于航天器平台的空间X-射线、红外、微波等科学任务极大拓展了人们的科学视野和世界观,诞生了多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

  在人类大航天号角吹响之际,中国不是旁观者。1957年11月新中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第二次访苏出席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苏联卫星接连上天想必震撼共和国缔造者的内心。而新中国的第一批海归竺可桢、钱学森、赵九章们更是觉察到了太空探索大门轰然开启的历史必然,纷纷在报刊上谈论人造卫星的意义和用途,建议开展中国的卫星研究工作。1958年5月17日,毛主席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郑重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同年8月20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在《十二年科学规划执行情况检查报告》中指出,发展人造卫星,将使尖端科学技术加速前进,开辟新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领域,为导弹技术动员后备力量。同时,大型的卫星上天是洲际弹道导弹成功的公开标志,是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集中表现,是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向高层空间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翌日,中国科学院581领导小组成立,组织协调卫星和火箭探测任务,组长钱学森,副组长赵九章、卫一清。“581组”就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前身。同年底,中央政治局拨2亿元专款支持中科院研制卫星,代号“581”任务。

  弹指一挥间,60多年前曾标识很高密级的“581”相关档案已解密,越来越多的人恍然大悟,原来它才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坐标原点。

  一位科学大师的家国情怀

  与彼时国力强盛、东西方争霸的美苏不同,半个世纪前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家底薄弱。我们必须先在这个星球上站起来、立住脚、生存下来,但这并不妨碍中国人志存高远、胸怀探索浩瀚宇宙的梦想。中国人造卫星事业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却也是沧海横流涤荡英雄本色。总有一批有远见的科学家在仰望星空,正如新华社《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中张劲夫点评的那样,“搞卫星赵九章最积极”。

  赵九章,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考取庚子赔款留学德国、学成归来执教西南联大,是1950年5月19日周恩来总理签署中央人民政府政字第0150号通知任命的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他深爱我们的国家,无时无刻不在为她殚精竭虑。

  新中国诞生之初,我们的周边环境远非今日中国所面临的世界之友好。赵九章等起身为国分忧,探究突出重围的道路。他敏锐抓住国际地球物理年这个机会冲破封锁、跻身国际舞台,并出任中国国际地球物理年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用科学家的行动为新中国争了口气。1958年10月17日他亲率中国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访苏、争取卫星研制外援未果,回国后果断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

  1964年12月27日赵九章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给总理呈送建议信,审时度势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的建议,高屋建瓴地阐述了发射卫星和发射洲际导弹、人造卫星对国防的作用、人造卫星对尖端科学及工业的关系。1966年1月他出任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院(代号651设计院)院长,推动中国第一颗卫星研制重新上马。1967年12月,国防科委正式命名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东方红一号”。

  作为科学大家的赵九章,他除了抓第一颗卫星的研制工作外,还高瞻远瞩地谋划了我国卫星系列规划的设想,提出以科学试验卫星作为开始和打基础,以侦察卫星为重点,全面发展应用卫星,如通讯、气象、导航等卫星,配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照相卫星基础上发展载人飞船……所有这些,今天的我们看着很熟悉,因为这几乎就是中国航天60多年自主发展的缩影,但我们也不能不惊讶于这是赵九章1966年5月19日报告的要点,一代科学家的真才实学和远见卓识令人肃然起敬。他们爱中国、爱科学,真正把论文写在了中国大地上、写到了无垠太空中。

  改革开放初期,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首次颁发,《“东方红1号”及卫星事业的开创奠基工作》第一获奖人授予了已于1968年去世的赵九章,历史没有忘记这些饱含家国情怀的两弹一星元勋。今天,东方红一号仍在近地点430公里、远地点2033公里的地球轨道上飞行,仿佛在提醒我们不忘历史、催促我们要砥砺前行。

1 2 共2页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致敬,共和国最闪亮的星

  • 热点人物

    最美奋斗者

  • 热点人物

    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孙杨入选中国游泳队奥运集训名单

    日前,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向浙江省体育局下发了“关于组织国家游泳队集训的通知(游泳字〔2020]49号)”。通知要求,根据当前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结合2020年东京奥运会延期的实际情况,为更好的备战东京奥运会,国家游泳队于2020年4月1日-6月30日组织集训。

  • 杨威:愿快乐体操陪伴孩子成长

    湖北武汉街头,车来人往,阳光洒在身上感觉特别舒服。杨威深吸了一口气,“城市里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暂时关闭离汉通道的那段日子,杨威也经历过焦虑。两个多月的“宅家”生活,体育成了杨威全家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体操奥运冠军变身“线上教练”,带领“宅”在家中的人们动起来,透过一方小小的屏幕,他将积极乐观的情绪传递给更多人。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姚劲波:降低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

    近日,由58同城举办的“配送行业专场”“防疫物资企业专场”“灵活用工专场”等线上招聘会相继举行。“市场艰难时,我们和客户、用户在一起。” 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说,中小微企业是58同城最重要、占比最高的客户群体。

  • 郭屹凡:用“暖心咖啡”温暖人们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家位于福州闹市区街头、不到30平方米的“拎咖啡”门店,先后向全市各大医院送出了15批次“暖心咖啡”,共计1100多杯,为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们加油鼓劲。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