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河面打捞环卫工夫妇:锦江碧水寄深情-职工风采-中工网

人物

职工风采

贵州河面打捞环卫工夫妇:锦江碧水寄深情

2019-01-11 10:18:08

上图:芦忠华夫妇在锦江上打捞垃圾。(资料图片)

下图:芦忠华夫妇生活在船上的家。 (资料图片)

  一条船、一个网兜、两个箩筐,记载着贵州铜仁市碧江区环卫局河面打捞环卫工人芦忠华夫妇12年巡逻打捞的足迹。

  锦江,是铜仁市的母亲河,为了一江碧水,芦忠华夫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丈夫蹲在船尾掌舵,妻子站在船头边瞭望边打捞河面上的垃圾,在执着坚定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每天摇着小舟漂泊在碧水蓝天间,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芦忠华给记者讲述着他们夫妇俩的锦江情。

  “每天早上6点上船,直到晚上7点后才下船回家,有时候遇到值班或者突发情况要一直干到凌晨。”妻子胡孟君看到丈夫芦忠华这么辛苦,2012年毅然决定跟他一起干,于是她成了打捞队唯一的女性。

  胡孟君说:“跟芦忠华结婚后,天天跟着他下水,不仅练就了好水性,而且还具备了可以和他一起在船上工作的条件,同时上船一起工作也解决了他之前在船上饥一顿饱一顿的问题。”

  芦忠华夫妇每天和队友们负责长约12公里、面积约350万平方米锦江流域的垃圾打捞工作,对落叶、被丢弃的垃圾、突然漂浮的“水锅巴”实施打捞和处理。

  有人讥讽芦忠华:“一个月那点收入,还拉着老婆一起干,值得吗?”芦忠华总是朴实地笑笑,回答永远是那句:“我们虽然辛苦,但换来这一江碧水多辛苦都是值得的。”

  凭借水况熟、水性好、经验足,芦忠华被推选为队长。芦忠华清晰地记得,他的队员中,有仅干了1个小时就丢下工具下船走人不干的,有干半天走的,有的坚持了1个月还是觉得吃不消走了。前后走的人多达30人,能坚持下来的都是老将。

  为了便于工作和管理船只,2014年芦忠华夫妇索性把家搬进了宽不足1.5米的小船上,吃住都在船上。直到2018年5月份,区环卫局安排专人管理船只,他们才搬回家中住。芦忠华说:“住在船上3年多,我们全年有300天都在江面上。”

  2006年至今,芦忠华用坏的清理船就有2条。以前的清理船没有机械动力,全靠人划,一个来回要3个多小时,芦忠华时常清晨5点出门,直到晚上12点才收工。最多时他每天能打捞10多吨垃圾上岸。

  “偶尔我们也会从河里救起不慎落水的人。”芦忠华说,他们工作之外干得最多的是救人,每每看到被救的人平平安安,就觉得很开心,毕竟救了一条人命。

  回忆起这些年来救人的事情,芦忠华感慨良多。记忆最深的是2009年冬天,芦忠华看见江面上漂来一个黑色塑料袋,赶紧开船去打捞,刚靠近就听到婴儿的哭声,他赶快把袋子捞起来,打开一看是一名男婴。芦忠华赶紧脱下外衣把孩子裹好抱起,拨打110,将孩子送到桐梓巷派出所。芦忠华说:“打捞垃圾本就是我的工作职责,但救人,感觉责任重大。”

  一次在下南门刚刚收船上岸,突然发现一名5岁左右的小男孩落水,芦忠华来不及多想,纵身一跃跳进桥下水中,将孩子救起。孩子看上去已没有生命体征,凭着经验,芦忠华将孩子倒立,用手不停地揉孩子的肚子,半个小时后,孩子的喉咙淌出一股水,随后孩子大哭起来,孩子得救了。

  在江上打捞这么多年,芦忠华亲自救起的小到襁褓婴儿大到中年妇女近30人。回忆起救人的一幕幕,芦忠华内心分外沉重,他希望今后捞起的垃圾再少一点,落水的人再少一点,那样锦江就更加洁净,更美了。

  芦忠华出生在锦江岸边的桐梓巷村,从小就在锦江边上长大,对家门前这条锦江河有很深的感情。

  1998年从铜仁皮革厂下岗后,养猪、开船、卖肉、捕鱼……芦忠华都干过。2006年,他发现市民向锦江倾倒垃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河面上漂浮的垃圾越来越多,于是他选择划船打捞垃圾,一心只想还锦江一河碧水。

  “算起来这12年捞起的垃圾都可以填满半条锦江了”,芦忠华有些夸张地说,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工作的辛劳程度。据碧江区环卫局局长向宇估算,目前环卫队共有25人,15艘保洁船,每天从锦江河打捞上岸的各种垃圾至少有3.2吨,一年下来就是上千吨。

  如今,锦江越来越干净,钓鱼的老人、散步的市民、游览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本报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中国职工讲故事之五十九·一代代职工用《三...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揭秘央视名嘴职场“通关秘籍”

    时间的脚步好像总是走得很快,一不留神就到了2019年。新的一年,想要成功“升职加薪”,光靠想想可不行。日前,央视总编室微信公众号“CCTV看点”刊发文章,盘点了一些央视主持人们在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快来看看央视名嘴们的职场“通关秘籍”吧。

  • 蔡徐坤被授予中牙友好大使称号

    1月9日,蔡徐坤在牙买加大使馆被授予中牙友好大使暨中牙杰出青年领袖人物称号。此后,蔡徐坤将以更多触角促进中牙友好交流。蔡徐坤在做好音乐本职工作之外,一直以来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为公众传递正能量,成为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步鑫生:城市集体企业改革的先行者

    步鑫生,1934年1月出生于浙江海盐县一个裁缝世家。1981年,步鑫生出任海盐衬衫总厂厂长,他直面问题、大胆改革,充分激发城市集体企业的生产力。

  • 柳传志:坚守“科技产业化”争创“百年老店”

    35年前,柳传志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投资的20万元人民币在简陋的传达室里踏上了人生的全新征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创业以来,柳传志高举“民族计算机”大旗,在“科技产业化”道路上不断探索,为中国企业实现国际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