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进入北极圈-资讯 · 快评-中工网

人物

资讯 · 快评

“雪龙”号进入北极圈

2018-08-14 13:51:39

“雪龙”号进入北极圈,部分科考队成员在甲板上合影留念。

  北极,一个无数人梦想而终不能至的地方。神秘、变幻莫测,似乎是极地世界的代名词,它的研究价值,也吸引着全球的海洋科学家们踏浪前去,一探究竟。

  我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所乘坐的“雪龙”号,历经10多天航行后,在北京时间7月30日6时整,从西经169°10′穿越北纬66°34′,正式进入北极圈,来到楚科奇海。

  船长沈权说,航行至今,天气、航行情况、船舶机械设备方面,都比较顺利。目前,考察队在北冰洋海域的作业已全面展开。

  在此次出征北极的队员中,有不少人都是第一次深入极地,一路上,他们难掩激动的心情。工程师鞠茂伟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要研究近海以及海岸带的污染情况,自7月22日“雪龙”号驶入日本海以来,他每天都要对塑料瓶、塑料袋、泡沫塑料等7类海漂垃圾进行一个小时的观测、记录。调查结果显示,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楚科奇海这四大海区中,日本海一带的海漂垃圾最多,随着船向北航行,海漂垃圾逐渐减少。

  海洋表面漂浮垃圾与微塑料调查工作,是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2017年,我国首次将这一工作拓展至南北极地区。鞠茂伟希望能够发挥所长,为我国的海洋事业尽一份力,“如果我做的海洋微塑料调查,能为今后的海洋垃圾防治工作带来一些启示,这就是最让我感到兴奋的事了!”

  负责极地微生物研究的科研助理陈之依来自同济大学,今年24岁,同样是第一次来到北极的她,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每天一早一晚,她都会采集水样,一天不落。进入北极圈,作业站位点增加,她的任务还会加重,“只要到了新的站位,不管多晚,我都得采”。来到极地,气温在下降,陈之依的科研热情却在不停地燃烧着。她对海洋研究事业的信心,也愈发坚定了。

  只要选择了投身海洋事业,就意味着长期离家,在外漂泊。远方好像成了家,家却成了远方。极地码头的汽笛声就是他们远行的信号,“再见祖国,再见亲人”,他们带着祖国的希冀和亲人沉甸甸的思念缓缓驶离。这一走,就是两个月,谁没有乡愁,谁又不曾偷偷掉过眼泪。

  国家海洋预报中心海洋气象首席预报员宋晓姜,每天都要看一看女儿的照片,每次看到4岁孩子那张稚嫩的脸,眼泪都会不由自主地流下来。女儿时常在同学面前“炫耀”:“我妈妈登上‘雪龙’号,是去执行国家的北极科考任务。”她虽然舍不得妈妈离开,但是心里却明白,妈妈的工作意义重大。近几年,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北极圈内的温度大幅上升,这也让宋晓姜的工作显得愈发重要,做好气象监测,才能为船上的科考作业提供保障。

  “前几次到这儿,浮冰还很多、很厚,今年这个海区的浮冰,与往年相比少了很多。”此次科考的首席科学家助理雷瑞波,曾在我国第四次、第六次、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中执行寻找冰站的任务,他亲眼见证了气候变暖对北极环境的影响。

  海冰持续向北退缩,多年冰不断减少,坐在“雪龙”号驾驶室的窗边,眼前的这片海,随风漂流的冰,让他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这也令他开始担忧,接下来冰站上的工作能否顺利开展。

  此次科考过程中的冰上考察,主要有3项任务:建设7个短期冰站、1个长期冰站、布放1套无人冰站。建长期冰站,前后加起来大概要工作10天,需要比较安全的大浮冰,以确保冰上布放的大型设备和冰站工作人员的安全。

  雷瑞波介绍,第四次北极科考时,建立冰站还相对比较容易,开船出航就可以找到合适的冰块。“到了第六、七次科考时,不要说船,就是坐着直升机出去找冰块,也并不顺利。”如果第一次飞行中没能寻找到符合要求的冰块,雷瑞波和队友就要继续飞行,直到找到适合的冰块。

  作为海冰研究方向的专家,雷瑞波认为,极地海冰减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有关预测,2050年左右,北冰洋夏季的海冰范围将小于100万平方公里。无疑,这将对科研工作带来重大挑战。“对于整个北极地区的环境和航道来说,也将是一种颠覆性的改变。”(中国海洋报记者 路涛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郭佳立)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梁雨桐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 热点人物

    这是老马同志,今年200岁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中国好莱坞”横店之父徐文荣:追梦四十载 小镇换新颜

      作为中国著名的农民企业家,徐文荣“水炸油条”,由缫丝厂起步,孵出700多家企业,助力横店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成为浙中地区首个工业产值“亿元镇”,目前横店集团旗下有5家上市企业;他无中生有,在横店造出中国最大的影视拍摄外景取景地,让横店收获了“中国好莱坞”的美誉;他独树一帜,提出社团经济模式,力争让每位横店人从发展中受益;他力排众议,提出投资数百亿元,异地建设圆明新园。

  • 苗族青年潘朝君:带着黔东南的蓝莓走出大山

      最近,在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有一个水果店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水果店卖的是蓝莓,蓝莓来自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这家店的创始人是该校网络技术专业大二学生潘朝君。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