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生:太空之上镌刻“中国精度”-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李济生:太空之上镌刻“中国精度”

2019-08-09 14:09:12

  要完成这些复杂的测控过程,地面测控系统要向卫星发送数千条指令,其实时性、准确性和连续性要求之高,都是历次发射任务所没有的。

  在发达国家,通信卫星的测控,是用全球布站的测控网完成的,而我国卫星地面测控网只限于本土的测控站,可控弧段极其有限,测控过程必须高度自动化。但卫星测控中心仅有性能落后的320计算机,运行速度每秒28万次,内存和速度远远不够。

  我国有关部门多次与外商洽谈高性能计算机的进口事宜,均被对方拒绝。西方大国的技术封锁,激起了李济生和同事们为国争光、开拓创新的豪情:“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外国人做不到的,我们也要做到!”

  来访的国外某专家,看着这台老机器连连摇头:“用这样落后的计算机完成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测控,是不可能的。”在和这位专家进行地球同步卫星测控技术交流中,当谈及一些具体技术问题时,对方总是说:“对不起,我没带笔记本,没法回答你。”

  李济生心头受到重重一击!

  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李济生以惊人的毅力,攻克了道道难关,成功地编制出通信卫星测控软件调度程序,圆满解决了计算机容量小、速度低的难题,终于使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成功地定点于距地球3.6万公里的赤道上空。

  之后,李济生作为中方代表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与那位专家不期而遇。当那位专家听说中国人正是用那台被他当年宣布为“不可能”的计算机,完成了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测控时,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连声说:“奇迹,奇迹!”然后,又向李济生询问我国地球同步卫星的技术细节。

  李济生的表情一如往常那样平静。他感到,两年前那句曾经刺痛他心灵的话,日日夜夜艰苦拼搏中时时堵在他胸口的那句话,现在可以“还”给对方了。他微笑着说:“对不起,我也没带笔记本,没法回答你!”

  高尚的品格:“我愿用肩膀为年轻人搭起攀登云梯”

  十多项高等级科研成果创造者、首届航天基金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代表……当这一个个成功的光环簇拥着李济生时,他并没有陶醉,而是时刻不忘居安思危。

  那句被历史反复验证了的至理名言深刻在他的心底:科学家最大的悲哀是后继无人、事业断线。

  1992年,在我国某型返回式卫星发射前夕,李济生接到一项特殊任务:研制一套新方案,以验证年轻博士黄福铭制订的该型号卫星轨道控制方案的可行性。李济生苦战数月,拿出了新方案。经过论证,这两种方案殊途同归,都是可行的。

  这是我国发射的一种新型返回式卫星,用谁的方案谁将获得科技进步奖,谁就将在这个新型卫星领域里永远留下自己的名字。李济生是测控中心的技术权威,是国内外有名的科学家,按理说采用他的方案理所当然。但在李济生的坚持下,测控中心采用了黄福铭的方案。

  李济生说:“要多给年轻人创造机会。因为,科技发展是一场接力赛,要靠一代代人的努力。作为一名老科技工作者,我觉得个人名利事小,把这个接力棒交好,尽快提高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平才是大事。”

  个人的名利是小事,人才培养是大事。李济生把培养年轻科技人员当做自己的重要职责,手把手地教,希望更多的人超越自己,体现出一位科学家对祖国航天测控事业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李济生的严谨细致在单位里是出了名的。翻开他几十年所记的工作笔记,尽管有的已经泛黄褪色,但字迹工整,连标点符号都一清二楚;设计的各种技术方案,不仅构思新颖,而且格式整齐美观。他这种严谨的科研作风时时影响和感染着身边的青年科技人员。

  一次,卫星发射测控任务完成后,当时负责技术方案设计的科技人员杨宁十分疲劳,正准备回去休息。李济生却把他叫住:“你把这次任务的技术报告找来,咱们再琢磨琢磨。”

  杨宁为此感到疑惑:任务都结束了,庆功酒也喝了,还要技术报告琢磨啥?

  报告送上来后,李济生把他拉回计算机房。两人对报告内容一行行检查,对涉及的数据一个个验算,从晚上一口气干到凌晨3点多钟,终于在纷繁的数据中查出两个小瑕疵。

  李济生恳切地说:“科研无小事,没有严谨的科研作风,是搞不好技术工作的。这两个小瑕疵虽无碍大局,但证明我们前期工作还是有些匆忙,并非完美无缺……”

  杨宁对这番话刻骨铭心。在李济生的影响下,他养成了一丝不苟的工作习惯。

  “搞天体力学比较枯燥,整天就是计算,但这里面也有乐趣。想想看,人造卫星在天上是看不见的,我就给你这个观测数据,算出它的轨道,然后预报它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到时候一看它确实在那个地方,这不也是种乐趣吗?”李济生沉迷于轨道,沉迷于探索浩瀚宇宙中的无穷奥秘。正因为如此,他牺牲了许多业余爱好。有人说他既不打扑克,也不下棋,偶尔和妻子打打羽毛球,是他唯一的娱乐活动。

  1997年底,李济生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在一个庆贺会上,他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我是踩着众人的肩膀一步步上来的。我国航天测控事业要赢得新世纪,就要培养一大批年轻人,我愿用自己的肩膀为年轻人搭起攀登的云梯!”(记者 邹维荣 韩阜业)

1 2 共2页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600米高空之上 ...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大学生村官逐梦高原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烈火英雄》上映一周斩获7亿元 杜江:已经准备好,迎接“火”...

    死守在化学罐前的消防员们,在没有水、没有足够灭火器材的情况下,面对熊熊大火,情绪几近绝望与崩溃。队长马卫国掏出手机,在火场挨个给大家录“遗言”。镜头里,他们是儿子、是父亲、是爱人,有的微笑、有的流泪……

  • 明星上戏台,赚钱易赚口碑难

    8月14日至8月16日,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重要剧目《革命之路》即将上演。这部作品是今年暑期颇受关注的话剧,不仅因为它改编自“小李子”主演的好莱坞经典电影,还因为中文版话剧由胡可、沙溢夫妻主演。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缪敏:不服输的“拼命三娘”

    “在我们村,女娃儿一般上学上到能干活就不上了,我们家是当时村里唯一的例外。”1974年,缪敏出生于重庆市北碚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与别家不同的是,她家三兄妹都读到了毕业。经过3年师范学习,缪敏成了一名教师,回到村小任教。

  • 意大利华商杨胜丰:在世界时尚之都做大服装生意

    2001年,25岁的温州年轻人杨胜丰远赴万里之外的意大利做服装生意,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如今,受到国内电商快速发展的启发,他同生意伙伴开始利用互联网谋求新发展。回顾多年的从商经历,杨胜丰说:“服装这个行业是一本厚厚的书,一定要读透,不然会亏得一塌糊涂。”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