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月英:扎根山村讲台 一生只为一事来-职工风采-中工网

人物

职工风采

支月英:扎根山村讲台 一生只为一事来

2020-11-04 07:45:53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记者 董淑云):40年前,19岁的支月英毕业后只身来到江西宜春奉新县澡下镇泥洋村小学,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泥洋村小学离所在乡镇40公里,海拔近千米,一块旧黑板、拼凑的课桌椅、破旧的教室就是学校的全部。很多孩子上学要步行10多里的山路,恶劣的环境让来到这里的老师走了一拨又一拨。

  谁也没想到,多少年过去了,支月英非但没走,还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这山旮旯里。从风华正茂的“支姐姐”到两鬓斑白的“支奶奶”,她教育了整整两代人,让1000多名学生走出了大山。

支月英和孩子们在一起(全国妇联宣传部供图)

  “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

  “原本怀揣理想而来,可到学校里一看,教室四面透风,操场一片荒芜。”初次来到泥洋村小学,支月英眼前的这所学校设施简陋、破烂不堪。

  让支月英印象深刻的是,孩子们翻山越岭来上学,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一下雨便泥泞不堪,没等到学校,鞋子先大了一圈;教室门口专门备了块铁片,孩子们刮了鞋子上的泥巴才进教室。

  为了让孩子们在好一点的环境里学习,支月英想办法弄来薄膜和钉子,自己动手把教室门窗整修好。

  村里不通汽车,平时上下一趟山十分不容易。每逢开学,孩子们的课本、教学用具等都要靠支月英和其他同事步行二十里的山路,肩挑手提运上山来。学会骑摩托车后,在崎岖的山路上,支月英骑坏了6辆大马力摩托车。

  在这个偏远的山村里,当初不少人家不让女孩读书。支月英反复找家长谈心做工作,动员家长把孩子送来上学,不让村里一个孩子辍学在家。

  

视频截图

  刚参加工作时,支月英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有些孩子家里交不起学费,她就经常帮着学生垫付学费,有时连自己买米买菜的钱都不够了,只得去借钱应急。她甚至为了补贴家用休息日去做山里的装车工,有一次装车时出了车祸,她跟着大货车翻了两个半滚,所幸没有受伤。

  旁人不理解,说她“傻”,劝她赶紧想办法离开,她笑着说:“山里需要我这样的傻子,日子会好起来的,在这里守着孩子们,心里更踏实!”

  “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

  支月英工作敬业负责,在1984年就被任命为泥洋村小学校长,兼管两个村小的教学,她既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做好教学点的管理工作,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由于工作繁重,长期操劳,支月英血压常年偏高,经常累得头晕眼花,导致视网膜出血,一只右眼完全没有视力了,只有一只左眼能正常工作。虽然她的右耳经常隐隐作痛,但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功课,她也极力忍耐。由于没及时去医院看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最终导致右耳丧失了听力。

  即便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压力,支月英也没有想过离开这里。组织上曾几次给她安排调动工作,但每次都被她婉拒了。

  2012年2月,组织上考虑到支月英年纪偏大、身体欠佳,再次决定调她下山到中心小学任教。得知这个消息,一个距离泥洋村十多里的更偏远山村——白洋村的群众联名请求支月英到白洋村任教。支月英知道后,主动向组织请缨,做家人的思想工作:“白洋村的家长要求我去他们那里任教,是对我的信任,我不能让白洋村的孩子就近读不了书……”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她又来到了大山里更偏远的白洋教学点任教。

  2016年5月,已到退休年龄的支月英本可回到县城安享晚年,但在乡亲们的挽留下,她选择留下继续任教,她说:“我是大山的女儿,如果身体允许,我就一直教下去。”

  时光荏苒,支月英教过的1000多名学生相继走出大山。最让支月英感到欣慰的是,廖作英、涂莎母女俩先后成为教师。廖作英是支月英带的第一批学生,那一年她才7岁,甜甜地喊她“支姐姐”,后来廖作英的女儿涂莎也成了支月英班上的学生,支月英便成为小姑娘口中的“支妈妈”了。一年一年过去,班上不断迎来新的学生,孩子们对支月英的称呼也变成了“支奶奶”。

支月英沿着山路送学生们回家(图片来源:新华网)

  在这大山深处,支月英教了一年又一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在支月英的精心培育下,一个又一个学生走出大山,走向了人生更广阔的天地,不少人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社会的栋梁。

  今年10月份,支月英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奖”和“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支月英说:“几十年,我的故事从来都是平凡的故事,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山村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一些应该做的,还有许许多多的优秀女教师,她们做得比我更多更好……”

支月英在微信朋友圈与孩子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结束后,支月英一回到学校,就有孩子跑过来抱抱她;不在学校时还有村民打电话向她嘘寒问暖,让她多吃点饭。这些点滴支月英都记在心里,她觉得“山里的孩子、村民把我当家人”,阵阵暖流涌上心间。

  “40年前,我走进了大山;40年后,我依然在这里。”岁月斑白了支月英的麻花辫,支月英却说,这些年来的人和事,是她生命里最值得珍惜的幸福。

编辑:姚怡梦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农夫导演”焦波:在土地里种植故事

    1988年,在《淄博日报》当摄影记者的焦波拍了一个专题:一个山村极为缺水,老百姓抱着被子在泉边睡觉等水。因为他的报道,政府给这个村打了口井,他又拍下了水井出水、村民喜笑颜开的画面。

  • 看不到正脸,却看得出一位父亲隐忍的哭泣

    化妆镜两边的灯亮起,王继世在镜前坐定。不需要假手旁人,他微微侧过脸,拿起一把粉底刷,熟练地为自己上妆——这是王继世从艺五十年来养成的职业习惯。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他让3000多位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为了让吐尔逊家摆脱贫困,陈耀平全身心地投入,坚持七年多,用养兔子帮吐尔逊家脱贫致富,让吐尔逊一家走出了贫困的低洼。

  • 王召明:用科技为草原生态“体检开方”

    10月,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寒气逼人。清晨,一辆越野车驶入了磴口县黄河滩涂地深处。一个瘦高个的男人走下车,径直走进帐篷开始了工作。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内蒙古蒙草生态研究院院长王召明。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