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瑛:伟大时代的杰出歌手-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李瑛:伟大时代的杰出歌手

2019-04-24 11:01:33

  编者按

  我们今天特地在这个栏目,刊发一篇与“文学评论”有些不一样的文章,这就是诗人晓雪缅怀诗人李瑛的文章。3月28日凌晨,著名诗人李瑛与世长辞,享年92岁。他留下诗歌近5000首,是中国新诗史上的“常青树”。李瑛一生都在用自己的声音歌唱军队、歌唱祖国、歌唱人民、歌唱社会主义。他的诗,具有“火的性格、水的韵律、土的庄严”,是我们伟大时代的回声。他的值得人们崇敬的品格,他留下的激动人心、余音绕梁的诗篇,是他为诗坛留下的精神遗产,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值得诗人们品鉴和学习。

  惊悉李瑛同志不幸逝世,我很意外,十分悲痛。去年我还在《光明日报》上读到他的新作组诗,今年春节前夕,我们还通过电话,互相拜年,他怎么会突然就走了呢?!

  他留下诗歌近5000首,是中国新诗史上的“常青树”

  李瑛同志在1942年16岁时开始发表诗作,至今已整整77年,90岁以后还不断有精彩的新作问世。他留下诗歌近5000首,出版了诗文集60多部,有的诗集发行达30万册。诗集《在燃烧的战场》获首届解放军文艺奖,《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和《春的笑容》获全国第一、第二届优秀诗集奖,《生命是一片叶子》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003年国际诗人笔会授予他“中国当代诗魂”金奖。他的《一月的哀思》被艾青称为“缅怀总理的诗歌中之绝唱”,已成为在群众中广为传颂的诗歌经典。他献给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政治抒情长诗《我的中国》被评论家视为“思想深刻的历史沉思录、视野开阔的文化发展史、五彩缤纷的时代风貌图和气壮山河的英雄交响诗”。在“五四”以来中国新诗的百年发展史上,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文学发展史上,李瑛是坚持写诗时间最长、出版诗集最多、成就卓著、影响广泛的杰出诗人,是中国新诗史上名副其实生机勃勃、枝繁叶茂的“常青树”。毫无疑问,他的逝世是我国当代诗坛无可弥补的重大损失。

  我是1952年在《人民文学》上读到歌颂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元帅的诗《在朝鲜战场上有这样一个人》之后,开始记住李瑛这个名字的。后来,陆续读到他的《战场上是节日》《天安门上的红灯》《友谊的花朵》等诗集。李瑛成为我大学时代就非常仰慕的青年诗人。在1979年1月召开的全国诗歌座谈会上,我们第一次见面,一见如故。由于两人志趣相投,性格接近,许多看法比较一致,我们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签名送我的书有50本之多。现在我保留的他的来信,还有28封。1992年12月7日,他在收到我的诗集《爱》之后来信鼓励我:“这本书中所收各诗,有些过去读过,现在又可集中来读了。我常想,在我国,又涉及理论著述,又不断创作实践的人并不很多,均有相当质量者则更少了,从这一点说,我对你是确实怀有深深的钦敬之情的。”

  诗人和人民、和时代是无法分离的,这是他对自己提出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要求

  李瑛在1983年出版的《李瑛抒情诗选》自序中说:“诗人应该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他在写自己的时候,也是在写人民和时代。诗人和人民、和时代是无法分离的,这就是我对自己和自己的诗提出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要求,这就是我对诗人所从事的劳动的理解。”这是他的诗歌主张,也是他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自觉要求。70多年的丰硕成果表明,他正是按“对自己和自己的诗提出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要求”来实践的,他“经历了我们伟大民族黎明前黑暗的痛苦,也亲身迎接了祖国壮丽的日出”,他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和我们的人民、我们的祖国一起成长起来”,他从自己的个性感受出发,按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声音歌唱军队、歌唱祖国、歌唱人民、歌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他不愧为我们伟大时代的杰出歌手。

  作为军人,李瑛首先满腔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军队,写“燃烧的战场”,写“静静的哨所”,创作了大量军事题材的优秀诗篇,成为我国军旅诗歌的一面旗帜。但有一段时间,把他的诗歌仅仅概括为“一个士兵的歌唱”,则显得不够全面。作为“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当代诗人,他是一个士兵,又不仅仅是一个士兵,他的生活视野、题材范围、思想境界和他对时代、对生活、对祖国人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考、理解和反映,都比一个普通士兵要广阔、丰富和深刻得多。他说:“我虽然住在北京这条僻静的、窄小的胡同里,但风暴般的世界,却紧摇着我的房门。”

  作为随军记者,他曾冒着枪林弹雨,从北京南下,一直到解放海南岛;他曾几次奔赴抗美援朝前线,迎着纷飞的大雪和燃烧的火光奋勇前进,曾到祖国东、南、西、北的许多边防哨所,同守卫在那里的英雄战士们生活在一起,戈壁兵站的烈日晒黑过他的皮肤,滇南边境的红河水濯洗过他积满尘土的绑腿……同时,他也曾为建设祖国挥汗如雨,他在北方的田野种过小树,在干旱大平原上挖过湖泊、修过水库,在飞溅的焊花中他访问过黄河大坝喧腾的工地,他也曾在狂风暴雪中去访问荒山野谷中新建的工厂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山区……他说:“我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己的全部感官,目光炯炯地注视着、专注地倾听着和感受着身边发生的一切,我把触角须根般地伸向生活的最底层和人们心灵的最深处,许多动人的景象,许多感人的事物,许多悲愤和欢乐,许多焦虑和痛楚,促使我用笔来记录它们——于是当我们的战士在战场上倾洒热血的时候,我的诗便和掩体上的野草一起生长;当我们人民的汗滴在工地上的那些石块、那些木料、那些钢板上的时候,我的诗便在那里结晶、闪光……”“我把自己所经历的生活的主题——历史的主题,作为我的诗歌的主题记录下来。”他时时在考虑着如何使自己的诗“到田野去,到车间去,到堑壕去”,如何使自己的诗“像风暴撼动森林”“像烈火焚毁牢狱”,具有“撼动世界”“摧枯拉朽”的力量,如何去抒写伟大时代人民“壮丽的生活,有声有色的生活”“为伟大时代写颂诗,写檄文,写历史”。所以他还写了更多其他题材,包括国际题材的诗。他以开阔的视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他所有的诗,也都是我们伟大时代的回声,是一位激情充沛、思想深刻而富有才华的诗人对伟大时代和英雄人民的歌唱。

1 2 共2页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孙仕奇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山火无情 英雄不朽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全国劳模吴吉林:用创新奉献企业,把光明留...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动物出击》导演冯小宁:为拍这部电影特意养猫狗

    23日,儿童动物电影《动物出击》在北京举行首映式,影片导演冯小宁,“男一号”灵缇犬布鲁斯,演员景熙童,友情出演郑昊、龚洁、张新华、李浩轩、李木子等出席助阵。

  • 郑凤荣:惊世“报春燕”

    在位于龙潭湖的一所普通公寓里,82岁的郑凤荣仔细擦拭着相框。相框中,一张1957年11月17日拍摄的照片,定格了她最自豪的时刻。照片中,20岁的郑凤荣在先农坛体育场的跳高场地上凌空跃起,剪式过杆动作使她的身体如同飞燕,跳过1米77的高度。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意锐王越:“标准”+“实践”双管齐下

    4月23日,支付受理终端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内部宣贯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中国支付清算协会、银行卡检测中心、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等多家机构,以及以意锐为代表的20家支付受理终端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

  • 百度王海峰:深度学习推动人工智能进入工业大生产阶段

    “深度学习正在推动人工智能进入工业大生产阶段。深度学习框架是智能时代的操作系统。”4月23日,百度高级副总裁、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王海峰在首届WAVE SUMMIT 2019深度学习开发者峰会上表示。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