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徐立平,1968年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发动机药面整形组组长,高级技师。他一直从事着极度危险的航天固体动力燃料的微整形工作,雕刻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凭着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徐立平苦钻善学,练就了一手高超的技艺绝活,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多次出色完成急难险重任务。2016年2月14日晚,徐立平当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

“雕刻”火药30年 航天工匠“一把刀”

  几十斤重的密封堵盖一打开,刺鼻的气味立马涌出来,这是火炸药的味道。火炸药异常敏感,一丁点磕碰,甚至衣服擦出静电,都可能瞬间引爆,几千摄氏度高温中蘑菇云腾起,人就“灰飞烟灭”了。这是国家一级危险岗位的“日常”,身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组长,徐立平的工作就是带领同事,给固体燃料发动机的推进剂药面“动刀”整形,以满足火箭及导弹飞行的各种复杂需要。<详细>

徐立平:雕刻火药一把刀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药面整形工,航天特级技师。从1987年参加工作,他就一直从事极其危险的航天发动机固体动力燃料药面微整形工作,被称为“在炸药堆里工作”。30年来,徐立平因其精湛技艺、敬业态度和奉献精神而被赞誉为“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先后被评为和授予航天固体动力事业50年“十大感动人物”、“三秦楷模”、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详细>

为徒

21岁钻进装满火药的发动机历练

  上世纪80年代末,徐立平的母亲温荣书为儿子选择了从事技工的职业。“学门技术有饭吃。”72岁的温荣书是我国航天固体发动机生产基地整形车间最早的员工,辗转四川、内蒙古、陕西三地,工作的性质、危险程度,她比谁都清楚。那个时代流行一句话:“紧车工、慢钳工、吊儿郎当小电工。”作为第一代产业工人的母亲希望儿子能走“正道”。1987年,19岁的徐立平从陕西航天技工学校毕业后,成为航天四院7416厂一名固体火箭发动机药面整形。他回忆说,刚进厂的安全教育课上,巴掌大的废药遇到明火后,瞬间冲起巨大的火光和浓烟,给他来了个下马威。随后,参观点火试验,腾起的蘑菇云,迎面扑来的热浪,让他深刻意识到岗位的危险性。“老职工都能干,我怎么就不行。”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和肯专研的劲头,徐立平很快脱颖而出。  >>>详细

这个少年求精,爱琢磨

  不光是生命安全要求慎之又慎,生产的不可逆也决定了整形时必须如履薄冰。“因为药与药之间不能有缝隙,否则火药不能按照预定走向燃烧,发动机就很有可能偏离轨道乃至爆炸。这就要求修到最后的面必须刀刀一步到位,哪怕有一刀铲过了整个药都得报废。”

  手中刀艺系着生命,这根弦从此始终紧绷在徐立平的脑海中。为了练好手、用好刀,他在模拟的橡胶小试件上反复练习。随着试件平整度越来越高,手上的感觉也越来越细,他终于找到了“唯我”的作业状态。回头一看,已过去一年,练坏的刀具超过30把。>>>详细

为师

神乎其技“一把刀”

  已是整形组一把好手的杜鹏还记得,17年前刚到秦岭深山厂房上班“学艺”,就听说整形组有个徐立平是“一把刀”。

  “又高又帅的徐师傅,带我们到发动机前,形状异常复杂的发动机药面,人家拿刀削削铲铲,很快一个符合设计要求的带圆弧锥面就出来了。”杜鹏至今都非常佩服,“很漂亮。”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徐立平整形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2张A4纸的厚度,“一把刀”堪称完美。 >>>详细

严格:为安全 为生命

  徐立平带班很严。天平砝码摆放要从左到右从小到大,反了不行;没状态就不能上岗,注意力不集中不行;要是谁被发现作业时忘戴防静电手环,他给你一把揪出来:“你还要命不?!你还回家不?!你不要命大家还要命……”

  从“挨了骂不服气”,到后来自觉严格要求。徒弟们也越来越理解徐立平,徒弟带徒弟也越来越像他。“你带人家上班,就得对人家负责,安全上马虎不得。”杜鹏说。 >>>详细

为亲人

儿子抱怨 妻子心疼

  儿子徐浩隽从小就感受到家里和别人家不一样:家庭聚会时,爷爷会做工作总结;大人们聊的都是安全生产和操作标准;就连年夜饭上倒杯酒都要搞技能比拼,故意把酒斟得“液面”比杯沿还高,看谁手不稳把酒洒出来。

  在危险的岗位上,徐立平忙起来,一个月都休息不了一天。加班要是没打电话回家,妻子梁远珍心里就会担心。“打电话要是一直没人接,我做着饭也要关了火骑车去现场,看到他平安,我才放心回家继续做饭。”>>>详细

相关新闻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