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雕刻”火药30年 航天工匠“一把刀”
//www.workercn.cn2017-03-28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寂寞工匠”不寂寞

  每当重大航天发射任务成功、举国热烈欢腾时,有谁会想到,直上九天的大国重器,也曾在寂静郊外的厂房里,被一群手持刀具、样貌普通的师傅削削铲铲过。

  位于西安市东郊的航天科技四院的发动机整形厂房四周空空荡荡。每天他们面对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固体发动机。偌大的厂房里,每次作业最多只有两个人在现场,一干就是一整天。

  赶上重点型号投入批产时,任务重、周期紧,经常是“五加二,白加黑”,仍满足不了进度要求,时不时还得钻进发动机“挖药”。只要上班,危险就无时不在。一位工友在给一台直径仅碗口大小的发动机做药面整形时,因刀具不慎碰到金属壳体,瞬间引起发动机剧烈燃烧,工友当场牺牲,这成为徐立平多年不愿提起的痛。

  刀惹的祸还得从刀上想办法。徐立平和同事们琢磨着要改进出更好用、更安全的刀具。

  一天晚上,徐立平看到儿子用削皮机削苹果,他突然有了灵感。第二天一上班,他就带领大家设计、加工,反复调整刀片角度。经过不断修改完善,一套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诞生了,切削,称量,废药处理一气呵成。

  “过去4个人一天整6台,现在一天能整24台。”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就这样,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徐立平根据不同类型的发动机、整形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设计、制作和改进了几十种刀具,其中9种申请了国家专利。

  那台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被命名为“立平刀”。

  “航天基因”蔚成荫

  徐立平的家庭是一个航天之家,全家11口人除了3个上学的孩子外,都是航天人。30年前,徐立平正是在母亲的支持下走上整形组的岗位。

  在危险的岗位上,徐立平忙起来,一个月都休息不了一天。加班要是没打电话回家,妻子梁远珍心里就会担心。

  “打电话要是一直没人接,我做着饭也要关了火骑车去现场,看到他平安,我才放心回家继续做饭。”梁远珍记得,几年前,徐立平母亲重病住院,徐立平班组正扎在秦岭深山里进行型号任务攻关,她只能在电话里安慰丈夫:“你安心工作吧,咱妈这里有我。”

  顾不了家,更管不了娃。但航天人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品质,对年青一代影响深远。

  儿子徐浩隽从小就感受到家里和别人家不一样:家庭聚会时,爷爷会做工作总结;大人们聊的都是安全生产和操作标准;就连年夜饭上倒杯酒都要搞技能比拼,故意把酒斟得“液面”比杯沿还高,看谁手不稳把酒洒出来。

  “爸爸说‘我这么大年纪还学数控机床编程,你凭什么不好好学习’?”徐浩隽说,爸爸会在一些看似微小的原则性问题上要求很严,还教育他以后一定要干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从“挨了骂不服气”,到后来自觉严格要求。徒弟们也越来越理解徐立平,徒弟带徒弟也越来越像他。“你带人家上班,就得对人家负责,安全上马虎不得。”杜鹏说。

  “三秦楷模”“大国工匠”“感动中国”“中华技能大奖”……当荣誉纷至沓来,默默无闻的一线工人,一夜间被推到“聚光灯”下,意外多于激动,压力大于兴奋。

  “航天系统里,像我这样的人很多,我还是更适合默默无闻。”徐立平最想做的,还是和同事们一起钻研机械化药面整形技术,“我希望有一天,我这个工作能被机器完全替代。”

  (据新华社北京3月27日电 记者白国龙、陈晨)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