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从门外汉到传承人—— 他让墨香永流传

2018-06-09 08:51:03

  一得阁制墨传人尹志强。本报记者 方非 摄

  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墨成为了书画创作的必备之物。公元1865年,世界第一滴墨汁“一得阁”在北京琉璃厂诞生,结束了古代文人上千年的研墨之苦。150多年来,一得阁第三代制墨传人尹志强依旧坚守在古法制墨第一线,用最赤诚的匠心研制出最透亮的墨,让古法墨香永流传。

  30多年摸准“火候”

  步入一得阁的生产车间,恍若回到了150多年前的“老作坊”:16个巨形墨池沉淀着黝黑发亮的墨汁,12个搅拌墨料用的铜桶一字排开,黑漆漆的,两排碾压墨料的圆滚机器像印刷机一样在忙碌地作业……

  “天下唯有墨最干净、最透亮,墨是纯粹而光明的黑,不是脏。”年近六旬的尹志强一说起墨就兴致盎然。1981年,21岁的尹志强退伍转业后被分配到一得阁墨厂。对墨汁行业一窍不通的他从学徒做起,天天泡在车间里跟着师傅学制墨。

  懂行的人知道,墨出一笔分五色:焦、浓、重、淡、清。墨汁主要由骨胶和炭黑混合而成,而决定墨色品质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熬胶。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费尽心机弄到一得阁的配方,但死活制不出一滴合格的墨汁。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胶——熬胶的师傅是一得阁的“命门”,所有技术都是老师傅口传身授,没有任何技术参数,全靠一个“火候”。

  “就像肉皮冻的冻儿,熬稠了墨汁易凝固,熬稀了托不住墨。”尹志强说,一釜胶200公斤,要熬七八个小时,火候却只是一瞬间,万一熬过了,整釜的胶全得倒掉。经过30多年的磨练,如今他打眼一看就能知道这胶熬得是稠还是稀。

  从早上开始,足足熬到下午三四点,尹师傅用铁锹“啪啪”敲几下熬胶釜的管道,在那头儿等胶的徒弟们就收到了“暗号”,拧开闸门,滚烫、红彤彤的胶顺着管道流淌下来,灌进12个拌胶桶中。

  徒弟们戴上面罩,往拌胶桶里放炭黑。半桶胶、半桶炭,用铁锹搅拌几十下,拉到“印钞机”前,用铁锹往滚子上送墨料。圆辊子同时启动“印”出来一层层黑如绸缎的墨汁,这个环节叫压墨。为了让胶与炭浑然天成,每桶料都要压3遍、6个小时,直到把炭颗粒磨得像珍珠粉一样细腻。“压出来的墨能当镜子照,就说明火候正好!”尹志强笑着说。

  压好的墨汁还需放到墨池里沉淀48小时。“沉淀后,墨汁要倒入离心机器测试均匀度、色泽饱满度以及防腐程度等,确保使用十几年后都不会褪色,才能达标出厂。”一得阁质检专家何平说。

1 2 共2页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刘思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 热点人物

    奋斗·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心大埋怨少,脸小吃八方” 时隔15年陈坤颜值依旧在线

      倏忽十年,陈坤携新作——年代谍战大剧《脱身》回归小荧屏,并首次在电视剧中挑战一人分饰两角,拥有“盛世美颜”的“大乔”乔智才与“小乔”乔礼杰,吊足观众胃口。

  • 唐正东:告别球员生涯

      唐正东曾经是CBA的一个标志性的球员。在唐正东职业生涯的巅峰时期,他曾经夺得过常规赛最有价值球员称号,并且在江苏队还杀入过总决赛。只是很可惜的是,唐正东后来受到了伤病的影响,他的场上时间与作用也在逐渐下降。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余雪琴:永远向前全力奔跑

    对余雪琴而言,充实的留学生活不仅是一段美好的经历,更是人生的重要节点。她认为自己能够下决心创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留学经历的影响。尤其是在国外的实习经历,极大地提升了余雪琴的自信,也给了她创业的勇气。

  • 俞敏洪:自强也是一种习惯(图)

      有人问俞敏洪一年读100本书是怎么读完的,他总是回答:“我养成习惯了,每天如果不读书,我是睡不着觉的,必须有书放在枕边,我才能睡着,这就是一个习惯的问题”。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