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中国救捞人的深海梦
//www.workercn.cn2014-05-0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沉没的潜艇,托起中国救捞人的深海梦

  无论是国家指派的公益性抢险打捞及财产救助行动,还是海上财产救助、沉船沉物打捞清障、沉船存油、难船溢油的应急清除,中国的救捞潜水员总会出现在救援一线。

  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海军核潜艇“库尔斯克号”不幸沉没,118名官兵葬身海底。由于不具备深海潜水作业能力,俄罗斯不得不求助于英国和挪威。交通运输部领导当时问时任上海打捞局局长的叶似虬:“如果这类事件发生在中国,咱们能救得下人,捞得起船么?”叶似虬答:“不能,我们没有饱和潜水技术。”

  “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是中国救捞队伍的职业追求。沉船发生,救捞潜水队员要带着钢丝在海底越过重重障碍把缆绳系在船底,以便专业设备将船托起。人员落水,救捞潜水队员要在黑暗的海面下,探寻生命的奇迹。

  2004年,黄河小浪底沉船事故中,来自上海打捞局的潜水员跳入61米深的水里搜寻。河底的淤泥达20米深,潜水员上岸后,耳朵被灌满了泥沙,身上也出现了被水压造成的伤痕。那一次的经历深深触动了当时上海打捞局的老局长叶似虬,他决心推进中国的饱和潜水项目。

  锐意进取,自主探索氦氧饱和潜水技术

  1983年,我国从法国进口了一套氦氧饱和深潜水设备,在库房一锁就是22年。上海打捞局获悉后将其购入,时任上海打捞局科研所所长郭杰集中了所有的技术人员,终于在2006年8月底将设备全部修复,9月初通过检验发证。

  郭杰与常规深潜打了十几年交道,转投到饱和潜水研究时心中没底,“只要能在公开资料中看到的饱和潜水技术,都没有太大的价值。”郭杰说,这项技术中的核心数据在各国都是严格保密的,比如下潜深度不同,氦气和氧气的混合比例会发生变化,但精确比例是多少,不可能从别人的嘴里听说,只能靠自主研究摸索。

  据了解,日益增长的石油开发,对海洋的深潜水事业提出尖端要求,此前,中国一年至少3000万美元的潜水市场份额被国外挖走。

  为了打破西方国家在饱和潜水市场上的垄断,交通运输部将300米饱和潜水项目和大深度潜水母船的建造列入“十一五”规划。同时,立项了200米饱和潜水技术的应用技术开发。

  氦氧饱和潜水的潜水员要在窄小密封的高压饱和舱内生活、休息。潜水医生金伟带团队负责制定潜水员的加压、减压方案、食谱,检测队员们的身体状况。“他们呼吸的气体是由氦气和氧气组成的混合体,氦气多,氧气少,混合的比例因海深不同而不同。”金伟要通过各类信息汇集、试验确定配比。

  300米饱和潜水员带队负责人胡建说,潜水员在生活舱和海底呼吸的都是这种气体,呼吸过程倒不困难,但声音变得像鸭子叫一样。“牙也特脆弱,不能吃太硬的东西。”采访时,记者看到金伟的笔记本上记着,不能吃黄豆,易排气;不能吃萝卜、韭菜,味道重……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