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在广阔深海里不断书写新的奇迹(图)
//www.workercn.cn2014-05-01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2014年1月12日凌晨,潜水钟缓缓放入海里,载着首次执行300米饱和潜水深潜作业的3名潜水员开始向深海挑战。文汇报记者郭一江摄

  郭杰:攻克难关 为饱和潜水作业打造“舞台”

  1983,郭杰从南通医学院毕业。怀揣对新兴行业的好奇和征服感,他毅然从事潜水医学行业。1984年,初出茅庐的郭杰参与了东海120米氦氧潜钟深潜水试验并担任潜水医生。在这次重大的氦氧深潜水试验中,他深刻地认识到,潜水医生掌握着水下潜水员的生命安全。这一年,他还抢救了一例延迟治疗176小时的急性重症减压病,正是这次经历,让郭杰暗自定下了潜水保障“三规”,即:潜水作业的制度规范、操作规范和监督规范。秉承这潜水保障“三规”,在郭杰的潜水保障生涯里,从未发生过一起潜水减压病例。

  40多年来,郭杰一边参与工程施工中的潜水支持,一边利用闲余时间学习国内外前沿的潜水医学知识,涵盖空气潜水、混合气潜水和饱和潜水,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成为了潜水医学保障领域行业专家。但在郭杰心里总有一块心病,那就是我国在饱和潜水领域仍然处于一片空白,而国际上已有多个国家攻克了饱和潜水的技术难关。

  “只要能在公开资料中看到的饱和潜水技术,都没有太大的价值。”郭杰说,这项技术中的核心数据在各国都是严格保密的,比如下潜深度不同,氦气和氧气的混合比例会发生变化,“但精确比例是多少,别人绝对不会告诉你,只能靠自主研究摸索。”

  1983年,我国曾从法国进口了一套氦氧饱和深潜水设备,然而,核心技术的缺失却让这套昂贵的设备派不上用场,在库房一锁就是22年。2005年,时任上海打捞局科研所所长的郭杰集中了所有的技术人员决心修复这套设备,开启中国人走向深海的路。

  为了修复设备,郭杰带领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做实验,跑课题,搞公关。面对这个进口的庞大而又复杂的设备,液压起吊系统、电路连接系统、环控系统、气水管路连接系统、热水机系统和两个集装箱的布置系统的主要部件,管路、潜水脐带、泵站、数百个阀门、数百根管道……几乎所有设备被“大换血”。在完成数百次压力和密封实验后,郭杰陪同中国船级社检验师用了整整三天时间,对设备、人员资质进行了上千项严格的检查,2006年9月,最终设备完成大修并获得了中国船级社颁发的合格证书,上海打捞局有了“走向深海、施展舞台”的工具。

  2006年12月,作为项目副经理兼现场饱和潜水总监的郭杰,带领着他的饱和潜水队伍和取证后的200米饱和潜水设备,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挑战中国饱和潜水零的突破。最终,先后2批共12名潜水员克服了高压负重、空间狭小、体力消耗大、生活枯燥和心里压力,出潜28人次,高压环境暴露390小时,深海工作126小时,圆满完成了海管修复任务,而中国饱和潜水作业正式开创了“零的突破”。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共9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