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陈洪新:推广杂交水稻的河北人
//www.workercn.cn2017-06-29来源: 河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推广:“黄金搭档”把杂交水稻种遍半个中国

  “如果没有陈洪新的积极组织推广,杂交水稻这一成果可能是摆设在阳台上的一瓶美丽的鲜花。”2005年,袁隆平在《陈洪新与杂交水稻》一书的序言中饱含深情地写道。

  而陈洪新在杂交水稻推广中起到的作用,完全配得上袁隆平的这句评价。

  1974年,在亲眼看到杂交水稻亩产过千斤的奇迹后,陈洪新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杂交水稻如何快速推广?谁来带这个头?

  “我和袁隆平都在湖南工作,湖南又是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的牵头单位之一,推广杂交水稻理应由我们牵头。”陈洪新表示。

  陈洪新经过和袁隆平等人的反复商议,达成共识:最核心的问题是尽快获得足够的不育系种子,然后才能用不育系和恢复系配制杂交种,有了杂交种才能推广种植。

  面对种子极少的现状,陈洪新大力支持袁隆平提出的扩大“海南繁种”计划。在1975年一年间,充分利用我国南方的温光气候资源,南来北往繁种4次,将177公斤的不育系种子增加到11万公斤,一年增长6000多倍。

  他们还有计划按比例安排了制种,获得杂交稻种子20.07万公斤。以这种超常规的速度来加速杂交稻发展,在中国乃至世界良种推广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在这场后来被称为杂交水稻“南繁”的战役中,陈洪新是总指挥,袁隆平是总技术顾问。

  有了种子就要推广种植,20多万公斤杂交稻种子可以推广30多万亩杂交水稻,然而最初湖南只计划推广2.5万亩。这样的进度,对于志在迅速向全国推广杂交水稻的陈洪新来说,显然不够。

  “为了迅速推广杂交水稻,我只能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跑,最终在湖南成功推广了21万多亩。”陈洪新回忆。

  然而,即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剩下了5万多公斤种子。这些“花钱都买不到”的种子该如何解决呢?

  1975年12月20日,进京寻求帮助的陈洪新,给自己的老同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写了一封汇报信,主要是对杂交水稻新事物的介绍与向全国推广的建议,并请他能亲自听一听当面汇报。

  两天后,华国锋等人一起听陈洪新作了3个多小时的汇报。听完汇报当场决定,中央拿出150万元支持杂交水稻推广。

  这个决定,对杂交水稻在全国的推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有了国家资金支持,杂交水稻种植迅速推广。1976年,全国推广杂交水稻208万亩。而到了1978年,仅湖南一省的杂交水稻种植就扩大到1770多万亩,基本实现普及。

  杂交水稻的迅速推广,使这项重要的科研成果真正转化成了造福于民的生产力,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解决全国的粮食问题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谈到陈洪新为杂交水稻推广所作的贡献时,袁隆平说过这样一段话:“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和试种成功以后,这一成果没有沦为展品、样品,而是迅速得到推广应用,转化为生产力,是因为有党的重视,有陈洪新等一批热心扶持杂交水稻的党的领导干部。陈洪新同志不辞辛劳,‘周游列国’深入到全省各地特别是在湘南许多县宣传发动,并与有关领导同志一道研究,制定了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的周密计划,包括准备种子、建立大样板、培训技术力量等等……”

  1982年8月,农业部正式成立第一届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聘请陈洪新担任顾问组组长,袁隆平任副组长。陈洪新、袁隆平这对杂交水稻领域的“黄金搭档”正式成型。

  面对我国幅员辽阔、生态条件差异大的特性,陈洪新向农业部建议,要在全国建立若干区域性的科研推广协作组。农业部采纳了这个意见,先后成立了北方杂交粳稻、华南区杂交水稻、长江中下游杂交早稻、长江中下游杂交粳稻、西南区杂交水稻等5个科研推广协作组,避免了盲目推广造成的损失。

  专家顾问组成立后的3年内,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连续突破8000万亩、1亿亩、1.3亿亩,单产每亩由1981年的354.5公斤提高到1985年的434.3公斤。

  “1983年到1984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粮食生产最好的时期,稻谷产量第一次突破1750亿公斤,粮食总产达到4073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近400公斤。在我国这样的10亿人口大国,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每谈及此,陈洪新都会露出满意的笑容。

  已经功成名就的陈洪新并没有满足,此后,他与袁隆平又开始在湖南推广吨粮田并获得成功。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