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周好璐:愿得昆曲芳满地 何辞荷锄做园丁(图)

2018-11-24 09:35:23

  出版戏剧工具书《圆音正考注说》

  在中国戏曲学院读了本科后,周好璐随即考了中国戏曲学院的研究生,此时,她的导师陈琪教授又极力邀请北京戏曲研究所的大家钱世明先生来教周好璐,而程砚秋唯一的女弟子江新荣为周好璐上程派京剧课,此外,向昆曲名家张洵澎老师学习昆曲。在众多名家的指点下,勤奋好学、天资聪颖的周好璐进步非常快。

  戏迷们都知道,尖团字在京昆的演唱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演员演唱时,尖团分明,能给听众带来美的享受。但在多年的戏剧生涯中,周好璐发现尖团字的区分很难,比如“酒”是尖字,“九”是团字,“心”是尖字,“欣”是团字,它们读音相同,但是尖字和团字的唱腔是不同的,这让她很困惑,于是向导师们请教,钱世明老师说,目前戏剧界还没有区分尖团字的专著,只能通过背诵分别记住尖字和团字。

  周好璐的好学精神让钱世明老先生很欣慰,钱世明老师带她去琉璃厂,买《康熙字典》送给她,希望周好璐研习音韵,后又将自己珍藏的《圆音正考》影印本赠与周好璐,对周好璐说:乖乖,你把这书注出来,把尖团字区分开吧。虽然知道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周好璐还是认真点了点头。

  “尖团字在京剧、昆曲的演唱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要耗费很多精力,但是我愿意做这方面的注解,让更多戏剧界的同行们有可参考、区分的标准。”她利用闲余时间,准备先把1000余个尖团字挨个打印出来,光这一项就非常难,很多字因为生僻,根本无法打印。在做注解的过程中,每个字的反切、拼音、含义,以及在戏剧中的例子,周好璐都一一标注出来,常常一埋头就是4个小时。由于长期伏案,后来她的肩颈变得僵硬,有的时候头连45度都无法抬起来,于是周好璐就开始跳舞,活动肩颈。

  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周好璐投入到给尖团字做注解的繁重工作中,在反复研究、琢磨的过程中,周好璐找到了很多区分尖团字的办法,比如看字根法:“青”是尖字,那么凡是具备“青”这个字根的,比如“清”、“请”、“菁”都是尖字。“秋”是尖字,那么“愀”、“楸”都是尖字。周好璐还总结成口诀、歌谣,方便区分尖团字。

  给这1648个字做完注解,周好璐又一个字一个字做校对,整整校了3遍。两年后,凝聚着周好璐巨大心血的《圆音正考注说》终于出版了!这一年周好璐27岁,这本书成为京昆专业演员以及广大爱好者,查阅戏曲尖团字的必备工具书。她归纳总结的“字根”分辨法,极具实用性,对京昆演员的规范演唱,起到了广泛的作用。

  其研究生导师、戏曲大家钱世明先生对周好璐大加赞赏:“吾门生周好璐,颖慧好学,幼承家教通昆曲,少入戏校娴皮黄,青年而以实学获中国戏曲学院硕士学位,真台上精乎艺而台下笃乎文者也……罕见之韵学古籍《圆音正考》,因我好璐之注说得以流播;惑于声韵之伶工,因我好璐之注说得以把握尖团——我好璐洵戏曲音韵之功臣也!其书必传!”

  从程派青衣到专攻昆曲

  “我从京剧转入昆曲,是奶奶的缘故”,周好璐说,奶奶曾说京剧有世家,为什么昆曲没有?周好璐领会到奶奶的遗憾,同时感到自己身为昆曲世家第三代传人,传承昆曲是职责,更是使命,于是本是京剧程派青衣的她,来到北方昆曲剧院作了一名昆曲演员,工昆曲闺门旦。

  “京剧的底蕴,让我转攻昆曲时,在表演、演唱上都吸收了更丰饶的表演技巧。从而能更好演绎昆曲淡雅中和的悠然美感。”从小就有昆曲家学渊源的周好璐个人演唱兼融南北之长,表演极富书卷气,一招一式,精巧如画,能熟练地将戏曲的程派身段、细腻的表演与当代人的审美情思完美结合。

  来到北方昆曲剧院以来,周好璐先后主演了“摘锦版”系列之《牡丹亭》《西厢记》《拜月亭》,学术版《怜香伴》,昆曲现代戏《陶然情》等大戏;以及《千里送京娘》《货郎旦·女弹》《疗妒羹·题曲》《紫钗记·折柳阳关》《玉簪记·琴挑》《琅玡榜·莅阳呈冤》等折子戏。其中一些剧目是她首演于北方的昆曲舞台,进一步丰富了北昆的传统戏。

  2007年周好璐以《寻梦》一折,荣获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昆曲优秀青年演员展演”表演奖。《离魂》一折,荣获央视《梨园擂台》节目“最受观众喜爱选手奖”。《西厢记》荣获“第一届北京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优胜奖”和“优秀表演奖”。演出五十余场,社会反响甚好。在南京、北京等地举办过数次个人专场演出。2010年5月,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了第一套多媒体昆曲邮票,收录了周好璐的两张剧照及三段唱段。

  《怜香伴》赴欧洲巡演时,周好璐被当地媒体赞誉“演唱委婉动人”。由她整理剧本,领衔主演的《牡丹亭》,曲谱选用清代曲家叶堂所编著的《纳书楹曲谱》,学术价值与传承意义皆相当重大,获得业内外高度评价。而周好璐改编的现代戏《陶然情》入选“2011年北京市新剧目展演”及“北京市新剧目精品展演”剧目,演出场次46场,反响极大。她传神的塑造出民国才女石评梅。这出戏让昆曲在现代戏的创作形式上,探索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唯美诗化的呈现方式。由于专业精湛,表现突出,周好璐工作第七年便取得一级演员职称,在文化系统实属罕见。而她曾被戏曲泰斗郭汉成先生盛赞为“戏曲界集演、著、研究于一身的青年才俊”。

  将传播昆曲作为最重要的事

  就在周好璐于舞台上大放光芒之时,2013年9月,她忽然接到剧院任命,担任北昆学员班教研室主任一职。于是,从2013年至2017年,她暂停下在艺术之路上的舞台演出任务,转而全心全意为剧院培养着未来的61名接班人。

  “全国的昆曲演职人员才1000余人,培养更多昆曲接班人成为昆曲传承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女演员的黄金年龄,她不争舞台上的光鲜,也不追求荣誉名利,而是默默让至台后,不负剧院重托,踏踏实实带起了北昆的娃娃兵。她一点点耐心地手把手教,她对昆曲事业的热爱,她渊博的学识,开朗幽默的性格,让学生将她视为“女神”和“偶像”。

  功夫不负有心人,周好璐主教的闺门旦组学生,在2016年“全国技能大赛”北京赛区,名列旦角组榜首。在中国戏曲学院的入学考试中,她的学生无论专业、文化,都名列前茅,她本人也获得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优秀教师奖——春晖奖。

  周好璐还致力于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昆曲班曾在校级书法比赛中囊括所有奖项。十余人获得国家级奖学金。她经常带领学生们到敬老院、社区、学校等机构举办公益演出,将爱的启蒙与昆曲的种子播撒到基层,得到百姓的交口称赞。

  她主管昆曲班的四年多来,带领教研室共组织教学汇报1场、彩排13场、公演30场。累计演出剧目205出。每个学生至少掌握6出以上的剧目。她编写昆曲教学大纲,昆曲剧目大纲,填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昆曲教学的空白。周好璐为北昆剧院的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昆曲教学建设的规范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些年来,传承昆曲已经成为周好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她先后在北大、清华、国家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深圳大剧院、大连理工大学等国内各高校、单位,以及为北京市各事业单位职工开展昆曲讲座两百余场。2017年6月,新浪网直播了她在恭王府的昆曲讲座,在线听众20余万人。其文辞优美,专业性强,不乏风趣与时代感的讲座,赢得无数粉丝,被誉为“锦心绣口,昆坛才女”。

  为了更好地吸引年轻人,周好璐开了个人公众号,还和抖音合作,在抖音“国粹生香”栏目里,直播昆曲的发声、走台步、演唱等,深受年轻人喜爱,很多人感慨“没想到昆曲这么美”,如今播放量已经上百万,粉丝也有6000余人。

  记者手记:

  先有文化的传承

  才有文明的自信

  初冬时节,记者有幸采访了百年昆曲世家传人周好璐女士,她那样一种优雅的姿态,让人不禁与空谷幽兰联系起来。采访中间,她唱了一段《牡丹亭》中杜丽娘《游园》的片段,记者赶紧录了下来,顿觉满室生香——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虽然穿着黑色裙装,周好璐开口唱起《牡丹亭》之《游园》,那悠悠绵软又充满柔情的天籁之音,那精巧如画的一招一式,一下子直达记者的心灵:心中突然升起了无限柔情,仿佛跟着怀春少女杜丽娘一起,面对满园春色,心神荡漾,演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般唯美至纯的爱情故事……

  如果说,京剧是泼墨大写意,那么昆曲就是细腻工笔画,每个细节都有着精心雕琢的美感。周好璐的家学是昆曲,11岁上戏曲学校,一直学习的又是京剧,尤其是程派京剧,那种激情、气势、大开大合的张力,又被周好璐引入昆曲表演;从而让昆曲的唱腔更富有层次感,舞台表演的手段更丰富,让昆曲在柔中带有了刚劲儿,在缠绵悠长的曲调里多了层层张力,这张力与柔软混合后,生发出来的,是更加醇厚、芳香的昆曲之美;让人听之,如入飘香的兰花幽谷,清香扑面,如痴如醉,久久不愿离去……

  昆曲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艺术瑰宝,出生百年昆曲世家的周好璐,又是出版戏剧专著的学者型演员,无疑是新时代昆曲最好的传承者。近年来,她通过讲座、直播、个人公众号、抖音等多种方式传播昆曲,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周好璐说,昆曲有着600余年的悠久历史,有着空谷幽兰一般的美,希望有更多人能够感受到昆曲之美,让平凡的日子活色生香、温软美好起来。

  而周好璐则愿尽自己一生的时光与至诚,传承昆曲,同时希望有更多人参与进来,从而真正树立起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自信!

  记者 余翠平/文 彭程/摄

1 2 共2页

来源:中工网——《劳动午报》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中国职工讲故事之五十·90后焊工做沙漠中...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80后”羊倌的“创业梦”

    天蒙蒙亮,莫新城就叫上妻子往羊圈跑。这里每天有260只奶山羊等他们饲养,400斤鲜奶等待挤出。从七年前返乡创业时的激情洋溢,到四年前血本无归时的咬牙坚持,如今,莫新城打破了当地“不喝羊奶”的习惯,成为远近闻名的“创业达人”。而这位住在山窝窝中的“80后”羊倌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家人的支持和政府的引导。

  • 施伟斌:不仅是公路“名医” 更是公路“明医”

    “出名,并不等于明白事理,我们追求的是‘明’医,而不是‘名’医,如果你是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明’医,必定会有病人找上门。”采访刚开始,他的第一句话就深深吸引了记者。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