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全国劳模巨晓林:“金牌”工人是如何炼成的(图)
//www.workercn.cn2015-11-09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

  2010年5月,巨晓林作为高技能人才,被选调到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铁参加施工技术攻关,其所在的一队三班被命名为“巨晓林班组”。公司为他配备了图书柜、电脑,购买了工具书,还聘他为“工人导师”。

  初到京沪高铁施工现场,巨晓林每天如饥似渴地学习充电,连走路、吃饭都拿着笔记本念念有词。参加工作20多年的巨晓林,身上最不缺的就是那股近乎痴迷的钻研劲头。很快,各种施工标准与技术规范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巨晓林知道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施工和普通铁路施工对工艺和标准的要求有很大区别,这种变革对于施工作业的要求变得异常精确和严格。每天忙碌在施工现场的巨晓林习惯性地琢磨起了工艺改进。接触网支柱运输时,炮车平衡不好掌握,容易导致支柱一端触地磨损镀锌层,巨晓林与团队就一起研制出“炮车运输支柱防磨镀锌法”。他还与团队一起研究确定了“支柱跨距测量法”,不仅保证了测量人员人身安全,还较大程度提高了测量精度。在京沪高铁施工现场,巨晓林带领技术攻关团队,发明改进了“支柱标高测量法”“悬式绝缘子巧绑扎法”等10项施工工艺工法,为安全优质建成京沪高铁作出了贡献。

  2013年9月,京沪高铁建设的征尘未洗,巨晓林和工友们就转战到合福高铁,结束后今年又转战到津保高铁,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过。

  “其实,我就是想在工作中让大家省时、省力、省材料,才有了这些工作的小窍门和方法,能够推广给大家我很高兴。”巨晓林憨厚地笑着说。

  如今,巨晓林编写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第三册高铁篇已经成书,书中涵盖了共计39项工艺改进,所有工艺都在合福客专施工现场采用了。

  爱家乡,更爱工地

  今年53岁的巨晓林,还记着刚工作时师傅林鸿是如何手把手教他的。

  “我女儿说过一句话,‘一个好人是遇到了很多好人才能培养成的。爸爸,你也要当一个好人’。”巨晓林操着浓浓的陕北口音说着。

  虽然身兼数职,一线工作任务繁重,但一有时间,巨晓林就会返回工地,忙着开办“晓林夜校”,为年轻人讲解他所掌握的施工技术诀窍和经验,被一批批后来走上技术、管理岗位的大学生称为“技术导师”。

  中铁电气化局一公司接触网六段党总支书记朱凯介绍说,“巨晓林带出的近百名徒弟遍布在多个工程项目部,有6人成了工长、15人成了‘能工巧匠’、2人成了队长、5人走上了项目总工或项目经理领导岗位,这也成为他的骄傲”。

  今年“两会”,巨晓林作为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农民工如何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议案。

  “我感恩工作中遇到了好领导、好师傅、好同事,这里就如一个大家庭般充满温暖。如今我做出点成绩,也要为大家尽一份力。”巨晓林说。

  多才多艺的巨晓林,闲暇时总喜欢写写诗,把对家乡的思念写进小诗里,他曾经写过:“我在岐山,黄山下雨了;我在黄山,岐山下雨了。”他爱家乡,更爱工地,所以一直在岗位上坚守着。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