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海:劳动筑梦想 高原酬壮志-2019职工演讲-中工网

人物

2019职工演讲

王东海:劳动筑梦想 高原酬壮志

2019-06-25 16:04:06

王东海 中工网记者张文 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扎西德勒!我叫王东海,2009年6月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带着对西藏的无限憧憬和热爱,来到西藏,光荣的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劳动筑梦想  高原酬壮志》。

  记得当时初到西藏,蓝天、白云、雪山深深吸引住了我,但是到村里之后,我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甚远,一天仅有2小时的水电供应,没有网络,也没有手机信号,工作材料基本靠手写。更苦恼的是,全乡没有一家饭馆、菜店,买东西要到30公里以外的县城,做饭极不方便。

  村里60多户村民,几乎没人会说汉语。工作打不开局面,对未来感到迷茫,有时甚至有辞职回家的念想。但想起群众为了迎接我这位汉族村官专门杀了两只羊庆祝的场景,以及每家每户为我敬献哈达时满怀期待的目光,最终我还是下定决心:“留下来,为老百姓干点儿事!”。

  当时,我就拜乡政府的一名藏族干部为师,学习藏语,比如:“您好”—恭康姆桑,“商店”—村康,我就用汉语谐音一字一句记下藏语发音,足足记满了三个笔记本,一年后,我终于能用简单的藏语与村民们交流了。

  在村里的每一天,我都在思索:“我能为乡亲们做些什么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09年11月国家为西藏每个村配发了一辆轻型货车,几乎没人会开。有驾照的我自告奋勇当起了司机,开着这辆被村民们称为“宝马”的130货车,帮助贫困户拉牛犊、拉牧草、拉水泥,送村民看病、接生、上学。

  令我最难忘的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我开车送村医上山,帮助难产孕妇接生,山道险峻到不通车马路,但当小生命降临时,我觉得这一切冒险都是值得的。慢慢地,村里人不再把我当外人了,我也渐渐学会了吃糌粑、干肉,喝青稞酒、酥油茶。

  记得村里的五保户次仁玉珍老人去世后,按照藏族习俗,要举行天葬。因为老人没有家人,平时在村里,也是由我来常常照顾,因此我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开车一起前往天葬台,为老人料理后事。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大学生村官三年,我克服一切困难,跟着村民学藏语,带领百姓创建农牧民劳务输出合作社,开办馒头店、蔬菜店,建立奶牛养殖基地,先后使40余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与百姓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时,我个人为困难党员伦珠贷款3万元,开起了全乡第一家馒头店,并用我两个月的工资请了一位馒头师傅当老师。馒头店开张以后,生意格外好,伦珠通过双手劳动每月收入至少6000多元。不久,他被评为村里的致富能手,现在还当上了村主任。

  2012年从村里到乡镇工作以后,尽管我的职务发生了变化,但是带领群众“劳动筑梦”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在乡镇工作的七年时间里,我走遍了全镇223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掌握了全镇贫困状况。按照“五个一批”工作思路,重点打造“一村一社”和各村特色产业,先后发展壮大了强钦村德旦康萨民族手工业、强钦村粮油加工厂、艾玛村藏香猪养殖业等特色产业,真正让困难家庭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实现就业,过上小康生活。

  2018年底,在全镇干部群众齐心奋战下,我镇209户1013人实现了脱贫,顺利通过了国家脱贫攻坚第三方的评估验收。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有每一个人的梦想实现了,才能汇聚成伟大的中国梦。在西藏,虽然获得的物质财富不多,但我觉得人生过得有价值,每天过得有意义。基层工作十年来,我发现再也离不开这个地方,美丽的高原,盛开的雪莲,勤劳的人民,这一切,都让人着迷和眷恋,这一切,注定让我们的梦想在雪域高原绽放人生的光芒!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扎西德勒!

来源:中工网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中国农大扎根曲周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 热点人物

    张富清:英雄无言 坚守初心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面瘫式表演将再现!除了领奖,倪大红还在忙这件事

    在上海电视节拿下“获最佳男主角”奖后,倪大红再次出现在媒体面前,是在北京的一个排练厅。日前,话剧《安魂曲》中文版在北京举行了首次媒体探班活动。最受关注的,无疑是几个月热度不减的倪大红。

  • 导演姚晓峰:孙红雷没有偶像包袱

    从导演姚晓峰到演员孙红雷、辛芷蕾, 《带着爸爸去留学》都拿到了一手好牌,但在东方卫视开播以后,观众评价水准略失,这部大戏后劲还足吗?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中俄界江畔:老吕的10年“光影生意”

    “照相啦!”中俄界江乌苏里江缓缓北上,对岸就是俄罗斯村庄,江畔抚远东极广场一个古香古色的小亭旁,52岁的吕梁山戴着硕大的碎花布斗笠,站在小摊前大声招呼他的“光影生意”。

  • 应琦珩:创业路上的“布道者”

    从2003年初创到今天,16年来,应琦珩和他的伙伴们,就干一件事:育人、助人,成人之美。他每年促成10多万人就业,辅导800家小微企业,让200多家“长大成人”。正因为这些,应琦珩被业界誉为“辛勤的园丁”“创业导师”。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