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副刊-正文
徐小平劳模创新工作室:攻坚克难 创新无止境(组图)
//www.workercn.cn2015-08-19 08:50:24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中工网记者 秦笑语)在位于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综合楼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里,一位身着蓝色工装、面皮白净的中年男人正在和同事们一起讨论图纸,他就是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部门的高级经理徐小平。

  在上海大众,徐小平是一个有故事的标杆式人物。为了读懂一本本“天书”般的技术手册,他决心攻克德语,40多岁拿到了上外“德语高级翻译”的证书,成了国内有名的德语技术翻译;德国专家几天几夜修不好的机器,他2个小时就全部搞定;参与众多进口设备的自主革新和升级改造,为企业节省外汇数以亿元计……

  这些故事早已在沪上传为佳话。在激励他人的同时,徐小平没有停下继续前进的步伐,而是挑起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重担,“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与大家一起攻坚克难很有劲儿。”

  缺什么就学什么

  学习和创新让徐小平变得越来越自信、成熟了。“在汽车这个产业,我们不能一直跟着外国人走。努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是一方面,也要善于把自己的经验提炼成标准。不断创新,就能从量变到质变。”

  在上海大众发动机厂,平均67秒,这里就能生产一台发动机。

  多年来,为发动机厂高精设备保驾护航的,正是高级维修经理徐小平和他带领的团队。

  徐小平劳模创新工作室起源于2006年挂牌成立的“徐小平维修服务中心”,2011年被上海市总工会授为首批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作为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徐小平成功的秘诀是“不断学习”。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一切都是被逼出来的。初入上海大众的时候,他一下子成了哑巴、瞎子:听不懂德国专家的话、看不懂进口设备的图纸,虽有满腔的工作热情,但却使不上劲。徐小平决心首先攻克德语。突破了语言瓶颈之后,他不仅能自行看懂生产设备的德文说明书,还能和德国工程师直接对话,独立主持中德商务谈判……

  学无止境。2009年,50岁的徐小平又走进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攻读机械电子工程本科。时下,发动机厂的设备大多以机械为基架,几乎所有动作都通过数字化由传感器完成。学机械出身的徐小平对电气不甚熟稔,于是他利用双休日攻读机械电子工程本科。

  通过持续学习,徐小平自学并综合运用机电、液压、激光等新型学科,成功驾驭了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精设备,确保了发动机生产线的正常运行,成为上海大众第一个“特级技能师”。

  激光裂解工艺是当今世界发动机制造流行的连杆加工新工艺,调整激光焦距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焦点捕捉成为高节拍流水生产线上的主要技术瓶颈。为提高生产效率,徐小平大胆提出假设,能否利用可见光代替激光,实现可视对焦呢?这个想法被德国专家认为是胡思乱想,当场否定。

  不过徐小平并没有轻言放弃。经过他的工作室团队四个多月的探索,激光可视对焦仪终于研发成功了。每次对焦时间从16个小时下降到只要半小时,填补了一项国际激光技术的空白,并获国家发明专利。

  学习和创新让徐小平变得越来越自信、成熟了。“在汽车这个产业,我们不能一直跟着外国人走。努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是一方面,也要善于把自己的经验提炼成标准。不断创新,就能从量变到质变。”

1 2 3 共3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