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潜蛟”张恒银:怕死就不当潜水兵-聚焦-中工网

人物

聚焦

深海“潜蛟”张恒银:怕死就不当潜水兵

2019-01-16 09:46:24

  央视网消息:潜深海、下深潭、钻矿井、上高原,祖国哪里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

  在深海险渊中淬炼过硬本领,在生死考验中践行为民誓言。14年来,张恒银将全部身心沉到看不见阳光的世界里,把生命和深潜紧紧联系在一起。

  险情

  2015年6月,“东方之星”客轮失事救援现场。

  张恒银找到现场指挥,请求第一个下水,“大不了以命换命”。

  此时,天上下着雨,江水浑浊湍急,张恒银跃入水下难以找到受力点,被水流直接冲向船尾。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供气软管突遭水下绞缠险情。顺着被缠的反方向,张恒银一点一点地挣脱绞缠。

  在巨大的危险中成功处置特情后,他顾不上休整,在翻扣的轮船里打碎舱室玻璃进入客舱,继续探摸。

  整整74分钟,张恒银完成了这次(遇难者遗体)打捞。

  “极限环境,需要向死而生的勇士。”每当有人问他会不会因为恐惧而想退缩时,总能听到这样的回答。

  纪录

  2012年11月,青藏高原,豌豆湖失踪地质勘查员搜索现场。

  海拔4862米,氧气稀薄。豌豆湖早已冰封,一片冷寂。

  扑通一声,张恒银第一个破冰下水潜入湖底。在高原极限环境作业,张恒银头痛剧烈,喘不上气,有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

  很快,在图像声纳的协助下,张恒银找到了失踪者遗体。紧接着,冰面人员采取定点破冰的方式,将遗体从冰层下捞起。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疲惫不堪的张恒银和他的战友们创造了高海拔世界潜水救援纪录。

  极限

  一开始,不少人觉得人高马大、家境殷实的张恒银不适合从事潜水作业,建议他调整专业,但倔强的张恒银没有放弃潜游大洋的梦想。

  为了练就过硬的潜水技术,张恒银每天背负上百斤的潜水装具训练,每一个动作都要练习上百遍,最终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潜水专业资格考核。分到潜水队后,他仅用半年时间就精通了别人需要两年才能掌握的不同水域潜水、水下电焊等技能。

  300米,是大多数作战潜艇所能耐受的极限深度。

  330米,是张恒银创下的饱和潜水全国纪录。

  作为担负潜艇救援使命的潜水员,张恒银从来就把海底视作自己的战场。

  2015年,南海,大深度饱和潜水试验在这里展开。

  30多个大气压、330米的下潜深度,整个潜水过程外界无法干预。任何一个故障,或是潜水员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从报名到选拔,张恒银都是最积极的那一个。“我知道有很大风险,但怕死别当潜水兵啊!”张恒银是这么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加压过程中,舱内仪表压力值不断上升,张恒银的呼吸慢慢变得困难。平时在陆地上可以轻松完成的动作,在这里都属于高难度动作;平时轻松一步就能跨过去的舱门,这时成了艰难的“旅程”:抬腿、伸腿、迈腿,每一项分解动作都要消耗大量体能。

  当加压表指向了300米,也就是试验计划加压的最大深度。张恒银站起来激动地举起右手,对着摄像头成敬礼姿势向舱外人员致意。接下来是最关键、最惊心的巡潜作业环节,尽管他穿着新式的热水潜水服,但仍然无法抵御海底低温,体能消耗特别快,呼吸阻力增大,水底暗流很大,很难保持身体平衡。

  即使如此,张恒银凭着过硬的本领和惊人的毅力,顺利完成所有规定动作,还坚持触摸到了海底。这一“摸”,就是新的国家纪录。

  心声

  “谁都不愿意直面生死,但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去做。恐惧感再强烈,也抵不过身上所担负的责任。很多时候,我希望永远不要出任务,因为每次救援都代表着有事故发生。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随时准备上战场,不管生死,带战友回家!”

来源:央视网
编辑:时夕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中国职工讲故事之五十九·一代代职工用《三...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宋佳:做自己的影迷 过自己的生活

    “我是自己的影迷”,这是演员宋佳的金句,也是她激励自己的信条。在演戏这条路上,她拒绝自我重复,不断挑战自己,让自己衬得上“宋佳的偶像”。她对自己的“压榨”还在于追求“演爽了”、“演过瘾了”的满足感,这耗费了她极大的精力,以至于充电对她来说至关重要。

  • 澳网:李喆遗憾告负 王蔷张帅携手晋级

    2019年澳网单打首轮比赛15日全部结束,中国队有得有失。王蔷和张帅携手晋级,李喆、彭帅、郑赛赛和朱琳遗憾止步首轮。凭借此前澳网外卡赛的胜利,李喆在职业生涯中首进大满贯男单正赛。他也是今年澳网男单赛场上唯一的中国队选手。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倪润峰:改革创新 助力民族品牌崛起

    从1985年接掌长虹,倪润峰顺应时代潮流,勇于尝试与探索,科学地把军工技术、工艺、检测及质量控制手段移植到民品研发生产上,实现单一的军品生产到军民品结合的战略转移,带领长虹率先成功探索出企业“军转民”道路,将长虹从一个普通军工企业打造成中国彩电大王。

  • 凭勤奋创业 借“东风”发展

    今年58岁的赵连彬原是哈尔滨市阿城纺织服装厂机修工,企业破产后也曾失落和迷惘,但看到国家出台的下岗再就业优惠政策,赵连彬付诸了行动——2004年创办了哈尔滨滨圣养殖基地。十多年来,经过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扶持以及自身不断努力打拼,企业从最初的6头猪发展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年提供种猪5000头,出栏商品猪7000头,年产值3000万元。“我的成功与党的富民政策的‘东风’和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