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工讲故事之三十九·塞罕坝姑娘讲述女承父业的精神传承故事—人物频道—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建设社区打工

2018年10月15日职工故事

程李美:我愿做塞罕坝上一颗绿色种子

程李美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摄

  20岁,你会不会放弃高考,去到没水没电、道路不通、寒冬漫长的荒漠一呆就是53年?

  24岁,你去荒漠种树30年,你的同事平均寿命只有52岁,你还敢不敢让你的孩子继续来干这样的工作?

  第一个人是塞罕坝第一代创业者陈彦娴阿姨;第二个人就是我父亲。

  我出生在木兰围场,她位于河北与内蒙古交界的浑善达克沙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像陈彦娴阿姨、我爸爸这样的一批青年,来到这里植树造林。冬天最低气温零下43℃,每年积雪7个月以上。上山要踏着过膝的雪,在山上吃黑莜面,喝化雪水。住地窨子,大家知道什么是地窨子吗?就是在地上挖一个一米多深的大坑,上面盖上草,冬钻风、夏漏雨,常年的阴冷潮湿导致很多人患有风湿病和肺气肿。我父亲有时候一个多月下不了地,冬天一躺下就喘不过气来,他就学着用针灸和火罐给自己治病。

  经过父辈们艰苦奋斗,昔日“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面积相当于把两个北京城区全部进行了绿色覆盖。如果把树一米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12圈。这片森林还肩负起了“为北京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重要使命。塞罕坝还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

  2013年父亲患了胃癌,他手术后醒来的第一件事,竟然是要求我回林场工作;那时候我在北京上大学和工作,已经呆了8年。我还是听了父亲的话,年考进了木兰林管局,成为了像父亲一样的林业工人。

  2015年,还不到60岁的父亲永远离开了我。我把他生前最常用的银针和火罐珍藏了起来。因为那不止是爸爸的遗物,更是那个年代艰苦创业、执着坚守、无私奉献的写照和见证!

————————阅读全文————————

  2017年10月21号,是父亲2周年祭日,也正值党的十九大召开,我在爸爸的墓碑前感慨万千!父亲不仅是我心中的一座丰碑,更像是耸立在塞罕坝上的一颗参天大树。我眼含热泪对他说:爸,习总书记对你们用生命和汗水创造的塞罕坝精神做出了重要批示,党的十九大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你们为之奋斗一生的“绿水青山”已经变成“金山银山”。您放心吧,我一定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咱们的绿色家园!

  回到木兰围场四年半,开始在最偏远的克勒沟林场毛大坝营林区做炊事员,后来调到林场工会负责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我跑遍12个林场、57个营林区,我也像男同志一样,上山造林、打号检尺,我遇到了太多像爸爸一样的人,一次次被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打动着、激励着!

  为了更好的宣传十九大绿色发展理念和塞罕坝精神,把我和父亲的故事拍成了微电影--《父亲的嘱托》,今年参加了“中国森林防火公益微视频大赛展播”。父亲节那天我把它发到了朋友圈并写下这样几句话:“父亲节了,我把和父亲的过往拍成了微电影,虽然他看不到,但他一定知道我多想念他。爱爸爸”。很多网友留言点赞,我想他们是在为塞罕坝精神点赞,为父辈们的奋斗奉献点赞!

  她们知道,是每一名普通女工的爱岗敬业绘就了女职工巾帼不让须眉的卓越风采。

  今天站在这里我想说,我愿做塞罕坝上一颗绿色的种子,生根发芽,用我的青春和热血,为塞罕坝代言!为绿水青山代言!为新时代务林人代言!

  我叫程李美,来自河北木兰围场林管局工会。【全文】

延伸阅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