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建筑师如何“活化”梁思成的故乡-聚焦-中工网

人物

聚焦

90后建筑师如何“活化”梁思成的故乡

2020-07-31 08:38:0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探索:乡村社区不能只有漂亮的建筑没有人

  活化建筑只是活化乡村社区的第一步。乡村社区建设不能只有漂亮的建筑没有人。如何吸引人流,便是摆在他们眼前的第一桩难题。

  塘口空间所在的旧墟,以前是一个小型商贸及行政中心。特定日期,周边村民云集,前来“等墟”(赶集)。后来由于人口外迁,等墟不再。是否有可能通过举办创意市集活动,重现“等墟”盛况?

  受此启发,2018年七夕,李继津和团队的年轻人,招募了一群大学生,策划了一场七夕等墟活动。

  举办一个市集,哪儿招募摊位主?李继津和团队走村串户,跟卖香蕉的、做艾饼的村民一家一家谈。“一起来玩,香蕉卖不出去的,剩下的我们团队来兜底;您家艾饼很有地方特色,能否做一些带到集市上来……”就这么抱着玩儿的心态,13个摊位搭建起来了。游客来了,玩什么,如何增加体验感?团队在粮仓的空地,又设置了涂鸦墙、拍照打卡点等互动装备。

  “没想到,一下子爆掉了。”李继津说,之前估计会有四五百人的客流。但没想到这么多人对等墟感兴趣。就连市集附近的塘西路,也首次在地图软件上出现红色拥堵线条。

  等墟活动吸引了上万人前来参与,有当地的村民、周边城市的游客,还有不少追寻碉楼足迹的外国人……这对平日里人迹罕至的村庄来说,简直就是奇迹。

  到了当天晚上,一首暖场的《成都》更是将现场气氛点燃。演唱者是当地一个村民的儿子,也是一名驻场歌手。后来,一个接一个,现场的小舞台化身乡村演唱会现场。有卖菜的阿姨唱开平民歌;有人上台扭一段秧歌;还有扯开嗓子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歌曲的。

  “其实蛮多人唱歌跑调的。但没关系,相反这很真实。大家一直唱到晚上十一点多还不愿意离开,挺多人很享受这种社区参与的感觉。”李继津说。

  如今,“七夕等墟”已经发展成为开平当地旅游品牌活动的金字招牌。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在塘口社区,类似的爆款活动不在少数。“四季食堂活动”带领游客穿越四季,感受“从田野到餐桌”的自然奇妙旅程。春季,塘口空间举办天露山采茶寻梅工坊,他们与茶场合作,带领游客去到茶农家感受炒茶技艺。秋季,塘口空间将美食工坊开到金黄的稻田中,带领游客收割水稻、体验田野餐厅。

  “这里太不一样。你可以领略淳朴的农村生活方式,还能体验凝固的历史文化。在这里,你总能遇见惊喜。”一位曾参与塘口空间研学游项目的华侨后代如是说。

  一句宣传语表达了他和团队的理念:乡村,离城市很远,离世界很近。李继津这样阐释他的思考:越是本土的,越是国际的。年轻人想活化一个乡村社区,必须在尊重乡土传统的同时,用创意的方式加以包装,才能有吸引力。

  吴志才认为,通过对在地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解读,让村民重新认识乡村的价值和本土文化,增强了村民的认同感。举办传统活动,并创新性地融入现代体验,吸引了多元人群的参与、融入。这也让塘口成为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

  “我们不想做一个跟本地毫无关联的IP。所有活动的出发点,必须是立足侨乡、立足乡村。”李继津说,乡村振兴大潮下,虽然产业振兴是重点,但决不能忽视人和文化。这里有很多当地人的公共记忆,只有让村民对在地文化遗产有认同感,树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才能保护好侨乡乡村文化。

  思考:乡村社区建设离不开村民的参与

  穿过一片绿油油的稻田,转进村里的小巷,就见到一户人家门口摆放各种造型精美、错落有致的植物盆栽,门口的小木板上还写着“七喜花园”。这里是村民七叔的家。

  七叔平时喜欢收集被人废弃的瓶瓶罐罐,然后洗干净,种上不同的植物。400多种盆栽,装点小院,别有一番风味。李继津说,自己和团队成员平时在塘口社区,喜欢走村串户,听听村民的故事。七叔就是他们家访过程中捞到的“宝”。

  “村里其实有很多有趣的人和故事,比如七叔,他充满了无穷的创造力,创造了一个植物盆栽的世界。我们便邀请他去参与市集活动,展示自己的成果。”

  如何让社区空间链接本地居民是李继津及团队最关注的问题。“我们定了一个原则,无论市集多么红火成功,都不能完全商业化,要保证30%以上的摊位数留给本地村民,让他们有利可图。”

  七叔说,现在每年他都要参加塘口空间的市集活动。一方面与游客分享自己的盆栽艺术,另一方面,自家种的凉茶也可以拿到市集上去卖,赚些收入。

  作为一个外来者,如何让本地村民信任你?面对记者提问,李继津笑笑说,其实做塘口空间之前,大学的每个暑假他都会来塘口镇做社会实践,与一些村民也算熟识。此外,让旧墟多一些人气与邻里之间的人情味,也是很多村民的愿望。大家的想法是一致的。

  “村民其实很淳朴。做一件事,只要你先做出个样子来,他们就会信任你,参与到其中来。”李继津说。

  在塘口,有一位每天踩着三轮车为社区运送垃圾的村民健叔。有一个月,健叔“消失”了。当他再次出现时,是开着一辆蓝色手扶车,卖香蕉。原来,环卫公司更换后,健叔失业了,转而靠贩卖香蕉维持生计。

  健叔黑黑胖胖的人物形象太独特了。一群有着敏锐品牌意识和创造力的年轻人,一看到健叔,就冒出新的想法——为他设计一款取名“香蕉叔”的卡通形象,并尝试开发衍生产品。

  李继津说,我们的能力可能有限,不能像大公司一样,一次为乡村提供几百个就业岗位,直接带动农民增收。但还是要尽己所能去行动,去搭建平台,让乡村、农民被“看见”。或许,改变就在一点点发生呢?

  今年63岁的黄美稳是制作开平特色糕点的能手,香甜软糯的砵仔糕、清香甘甜的艾糍、馅料丰富的咸粽……每当邻居朋友到访,她都会捧来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特色茶点。如今黄美稳不仅和乡亲们分享美食,还将这门手艺传授给了来游玩的外国友人。在塘口空间的社区工作坊里,黄美稳和其他几位邻里定期开班授课。“从没想过我也能教外国人做点心,自己有技能可以分享给别人,觉得很有成就感。”授课之余,黄美稳还负责塘口空间的清洁工作,每个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

  “其实是希望她们能多一点与外界的交流。这种交流越多,她们会更勇敢、更自信地面对生活,享受生活。”李继津说。

  如今塘口空间通过开展各类有利于乡村营建的活动,累计带动60多名大学生和130多名村民参与到塘口社区的发展。

  吴志才认为,聘请当地村民参与乡村建设,一方面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让村民看到了旧建筑改造活化的整个过程,体验了乡村振兴实践经过,由此看到社区复苏的可能性,这也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信心。

  大小点滴,尽力而为,人人都成为社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相互关怀,共建美好的家园。这样的乡村社区,人气之上,多了人情味,与融融暖意。

  未来:如何让乡村持续焕发活力

  中国广袤的乡村从来不缺乏怀抱各种想法的实践者。尤其近年来,乡村迎来政策前所未有的重视以及资本的青睐,各种合力叠加,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在李继津看来,他们之所以能以塘口空间为连接,参与乡村建设,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日渐完善的基础条件和不断优化的公共环境。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村村通了公路,旧墟街道装上了路灯,就连蛛网一样悬挂空中的“三线”也“下了地”。

  “过去,塘口旧墟街道是没有路灯的。一到晚上黑黢黢一片,这也限制了游客的体验。政府安装了路灯,改善了环境。这对我们是很大的利好。”李继津说。

  李继津笑言,一开始做乡村建设,只顾闷头做,与外界沟通也不多,不太会跟政府打交道。后来与政府人员接触后才发现,他们也非常开放、包容、专业。既然是为了乡村振兴共同的目标,很多事情可以协作,形成合力。

  叶红认为,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单栋建筑的功能往往有限。只有加强整体统筹规划、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将整个乡村资源最大限度整合起来,才能让乡村持续产生活力。

  李继津也意识到,过度依赖活动策划吸引人流的方式,做得很艰难。他坦言自己遇到的瓶颈:在乡村做事,有很多不确定性,尤其是人才队伍非常不稳定。“在农村培养一个团队,挑战很大。你招一个人过来,培养他,认为他可以继续往深一步发展。他却可能因为种种原因选择回城市。这时候,还挺有挫败感的。”

  叶红观察到,许多乡村希望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振兴,但并非每个乡村都适合。“旅游功能需要导入大量人流,但对新业态来说并非必需。在塘口镇,可以通过以现代农业为载体、文化旅游为主导、文化创意为灵魂,引入新兴产业、文创产业,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叶红说。

  温家林介绍,按照塘口镇发展规划,更多的改造项目目前正在落地。正在实施建设的江门市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将由塘口镇政府旧址改造而成,建成后将承担有关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主题教育培训功能,同时配备户外实践基地、餐饮和民宿等研学游配套项目。

  与此同时,塘口镇依托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丰富的华侨文化资源,正在建设“世遗廊道”(江门市侨乡历史文化游径塘口段),以产业为核心,发展全域旅游,形成乡村、农业、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助推乡村振兴。

  吴志才认为,在乡村改造、乡村活化中,文化传承、产业兴旺是激活古老村落生命力以及保持持久活力的两大核心。

  “华侨文化资源是塘口镇的特色,因此在乡村改造中,应时刻注意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吴志才说。

  在具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吴志才建议:一是摸清资源家底,充分摸清土地资源的闲置情况,如产权问题、用地性质、上位规划、历史遗留问题等;二是寻找多利益的融合点,政府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达成合作共识,同时与村民构建利益共同体,建立长期的租赁关系,履行契约精神,实现“景村”一体化发展;三是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前考虑项目的配套设置,如污水处理、停车场等问题。

  “建筑资源活化与乡村建设是一条很漫长的路,不可能一蹴而就。看到更多力量参与进来,更多规划在落地。相信塘口的未来会更好。”李继津说。(记者孟宜霏、周颖)

1 2 共2页

编辑:姚怡梦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沈力:“为您服务”的“一滴水”

    1958年,我国筹建全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沈力是第一位电视播音员。在此后十几年的播音岗位上,沈力完成了几千期节目的直播任务,是中国电视史上当之无愧的播音第一人。

  • 柳云龙《胜算》烧脑不足套路有余

    在国产谍战剧序列向来排名靠前的柳云龙,近期又推出了自己的一部谍战剧作品《胜算》。该剧自播出以来收视率稳定破1,在索福瑞统计数据csm59城的卫视黄金时段也稳居前五,可以说交出了一个不错的开场成绩。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房正良:打造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平台

    “这个‘学校疫情防控动态数据跟踪平台’太好了,不仅能对学生及教职工健康状况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还可实时统计并生成每日健康报告,使我们能及时掌握防疫情况。”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负责人高兴地表示,这个平台是广东闯越企业集团免费提供的。

  • 侨商周建国:用诚信打造中国“超级装备”

    笔挺的黑色西装、熨帖的粉色衬衣、精致的金色腕表;小平头,大眼睛,个头不高但精神矍铄……这是巴西归侨周建国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我平时在工地可不这么穿。”在温州市龙湾区公司的会客厅里,周建国笑着给记者看了一段他的工作视频。视频里,他头戴一顶黄色安全帽,身穿一套朴素工装,和车间工人几无二致。很难看出,他今年已经61岁了。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