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妈妈”就有了家-聚焦-中工网

人物

聚焦

在北京SOS儿童村,在“妈妈”的精心呵护下,这些孤儿重新感受到了母爱和家庭的温暖——

有了“妈妈”就有了家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汤宁娜
2018-11-17 08:41:47

  SOS儿童村里的孩子正在练习书法。 受访者供图

  “妈妈,在这,我找到答案了!”6岁的男孩豆豆激动地呼唤“妈妈”。走进北京SOS儿童村,操场上一片欢声笑语,“妈妈”和孩子们组队玩小游戏,孩子们边跑边玩耍,笑容如同阳光般灿烂。

  中国SOS儿童村创建于1984年,由国家民政部主管,是中国政府和国际SOS儿童村组织合作的救助孤儿的公益机构。目前全国共有天津、烟台、拉萨、北京等10所SOS儿童村。

  34年来,中国SOS儿童村收养、抚育了大批失去亲生父母,失去家庭的孤儿,使他们在儿童村的家庭中,在“妈妈”的精心呵护下,重新感受到了母爱和家庭的温暖。

  日前,《工人日报》记者对北京SOS儿童村进行了实地探访。

  这是一份终生的事业

  再过1个月,王秋英就将在儿童村工作10年了。

  来儿童村之前,她也做过其它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从电视剧《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中知道了SOS儿童村的存在。剧中,没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也可以相亲相爱的故事打动了她。

  于是,她报名参加了儿童村的招聘考试。在她看来,能帮助这些孤儿过上幸福的生活,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儿,“这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我想把它当作终生事业来做。”

  如今,王秋英带的第一个孩子乐乐,早已从一个小不点长成亭亭玉立的姑娘了。“以前,她整天跟在我身后跑,现在,她做的饭比我做的好吃多了。”王秋英的言语里充满了自豪。

  张兰和王秋英同年来到儿童村。刚来时,她只有28岁,几乎没有照顾孩子的经验,“但我特别喜欢孩子,我相信通过努力能照顾好他们”。现在,她深得孩子们的喜欢。

  SOS儿童村由SOS妈妈、兄弟姐妹、家庭住房和村落四个部分组成。儿童村采用小家庭分养方式,每个家庭有6~8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孤儿,他们之间以兄弟姐妹相称,由一个妇女充当家庭中妈妈的角色。

  为了集中与孩子们相处的时间,北京SOS儿童村的“妈妈”们每年一起休假80天左右。在她们休假期间,会由另外一位代班阿姨暂时承担起照顾孩子们的任务。

  但刚开始休假的王秋英却选择放弃休假,回到了儿童村。“刚刚小升初的大女儿静静前几天说,自己的作业与日俱增,每门功课都有很多任务,一时间难以适应这样的环境和压力。”王秋英说,“要是等我休假两个多月再回来,万一学习落下了,就很难补上来了,所以我得回来陪她渡过学习的难关。”

  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对待

  在北京SOS儿童村,每个“妈妈”需要同时照顾6到7个孩子。因此新手“妈妈”难免有些手忙脚乱。

  “我带的第一个孩子童童只有两岁,不能像与大孩子那样直接沟通,照顾他只能一点点地试探摸索,当时还真担心照顾不好他。”张兰说,刚到这里来的孩子多少有些认生,童童也一样,一到晚上睡觉就哭闹,还经常尿床。刚开始时,她有点慌,但后来发现只要抱着童童睡,就能安抚并缓解孩子的不安。

  现在,童童已经离开了儿童村,但逢年过节都会给张兰打电话问候或发祝福短信,还经常回来看她。

  王秋英的6个孩子如今都已上学了。让王秋英感到欣慰的是,哥哥姐姐不仅会带弟弟妹妹玩,还能帮着辅导弟弟妹妹们的功课。

  不过,也有令王秋英困扰的地方。“每个孩子的班上,每一门功课的老师都会建一个家长微信联络群,这样一来,我手机里有二三十个家长群。”王秋英说,她为此还闹过一个笑话。

  有一次,她想将一个微信群的名字备注改成“乐乐班级群”,没想到改的不是备注而是群名称,“乐乐班上的其他家长被弄得莫名其妙,我赶紧把名字改了回来”。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和特征,不同年龄也需要不同对待。比如年纪小的孩子更需要生活上的照顾,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心理层面的引导和沟通。”张兰说,即便到现在,每带一个新孩子都是一次新的挑战。

  一个“妈妈”,一个“家”

  北京SOS儿童村里,有15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妈妈”也形成了各个家庭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每到周末,王秋英家庭的固定项目是球类运动。傍晚时先来一场集体热身足球赛,晚饭过后再进行羽毛球双打对战。“别看6岁的豆豆比同龄人长得瘦小,羽毛球赛场上他是能跟哥哥姐姐们对打的。”王秋英说。

  比起王秋英家,张兰家则显得文艺许多。“我和我的孩子们最喜欢一起去超市挑选零食,喜欢参观博物馆学习知识,偶尔会练习书法,也喜欢一起手拉手去公园散步。”张兰的孩子们在文艺方面有着特别的天赋,每年她的生日和“三八”妇女节,他们都会亲手给她制作贺卡和手工礼物。

  “这些东西,我都珍藏起来了,等老了回想起来,这是多么美好的回忆啊。”张兰说。

  今年暑假,儿童村组织村里所有的家庭一起外出郊游。郊游中,张兰和孩子们在没有提前商量的情况下,共同在沙盘上拼出了一个完整的家,花园、房子、餐桌、椅子、床,还有妈妈和孩子。“他们就同我亲生的孩子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家的孩子比普通家庭多一些。”张兰感慨道。

  得益于儿童村“妈妈”们的付出,这些孤儿们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教育。“您好,这是我们的家,请进来参观。”见到生人,这些孩子们有礼貌、不认生,而且落落大方。

  “有好吃的东西,我们家孩子从来都会说‘妈妈,您先吃’,每天吃完饭都会主动帮忙收拾碗筷。我生病的时候,他们还会照顾我。”王秋英很为自己的孩子们感到骄傲。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秋英、张兰均为化名)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编辑:王砚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中国职工讲故事之四十八·铁二代讲述星空下...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成绩不佳依旧坚守 林丹:发挥余热还是后继无人?

    2018年世界羽联巡回赛香港公开赛此间正式打响,老将林丹首轮再次遭遇头号种子桃田贤斗,一番苦战过后,林丹1:2不敌日本一哥惨遭淘汰。至此“超级丹”以九次一轮游和一次新西兰公开赛冠军结束了本赛季巡回赛的征程。

  • 杨丽萍:美源于精神的自律

    《孔雀之冬》是从杨丽萍舞剧《孔雀》的“春、夏、秋、冬”四幕中,单取“冬”篇章改编而成的舞剧作品。演出前一天,杨丽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孔雀之冬》是为我自己量身打造的,与《孔雀》的多彩绚丽动感相比,以白色为主色调的《孔雀之冬》是简洁静谧的。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台湾“老顽童”的巧克力“梦工厂”

    65岁的刘树童来自台湾高雄,是常州一家巧克力手工坊的技术总监。虽然头发已经花白,却对巧克力这种似乎专属年轻人的“浪漫食品”痴迷不已。谈起巧克力的历史、制作、文化,老刘总是精神焕发,滔滔不绝。

  • 秘鲁中餐厅老板陈金伦:做生意靠的是“诚信”

    据秘鲁《公言报》报道,在秘鲁,华乐酒家可以说人人皆知,屡屡斩获美食大奖,位列世界专业旅游网页推介的秘鲁最佳中餐馆之一,而且是秘鲁人和当地华人都认可的中餐馆,这在秘鲁的几千家中餐馆里屈指可数。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