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堂:绽放在大别山的红杜鹃-聚焦-中工网

人物

聚焦

文盛堂:绽放在大别山的红杜鹃

金俐 林建华
2018-06-03 11:06:49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听说退休检察官文盛堂回到湖北省罗田县老家参加扶贫工作并担任了黄狮寨村党支部的名誉书记。文盛堂曾任最高检检察员、办公厅党总支副书记,为什么会放弃北京大城市舒适的退休生活,只身回到大别山区家乡扶贫?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决定一探究竟。

  黄狮寨村地势险要、峭壁横生,原生态的古杜鹃群落更是受到游客青睐,堪称华中一绝的奇观异景。一路奔波,笔者一下车就看到了文盛堂热情灿烂的笑脸和他背后满山的红杜鹃。

  在与文盛堂的交谈中笔者得知,2017年,根据退休人员可以到贫困地区兼职或任职的有关规定,本来过着悠闲退休生活的他接到了家乡胜利镇党委聘任邀请。面对这个没有报酬只有奉献的职务,文盛堂没有犹豫,毅然加入到扶贫攻坚的队伍之中。

  据了解,黄狮寨村是由原当地国有林场管辖转属胜利镇管辖的,2017年转隶后村集体没有什么“家当”,连党员和群众集中活动的场所都没有,全村共有105户410人,仅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50户。当文盛堂重临旧土,看着阔别数十年还是一穷二白的故乡,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与村党支部书记和帮扶工作队的领导深入探讨了具体思路。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建一个简朴而有先进理念的村部,作为党员群众活动交流的基地和精神家园。他们的想法向上级汇报后引起了重视,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及时拨付党费返回款60万元予以支持。

  紧接着,文盛堂又致力于加强村“两委”班子的建设,提升村组干部领导扶贫、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由于当地交通和通讯条件落后,常居古寨的部分村组干部的履职能力和扶贫意识也受到一定限制。为此,文盛堂决定自掏腰包让全体村组干部走出深山古寨学先进、取真经。

  2017年夏天,他先带领村组干部赴被列入国务院扶贫办试点的该县燕窝湾村参观,学习科技脱贫、精准扶贫、依法致富的经验;后又赴张家湾村学习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进经验。在参观学习活动中,文盛堂还提醒大家首先要从意识上对照先进找差距,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搞好家乡的环境卫生,彻底清除脏乱差现象,做到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尤其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结合实际创造自己的新鲜经验。他特别强调说:勤劳致富历来是我们民族的传家宝,但在依法治国和科技兴国的当代社会,法治与科技在致富中的比重不断强化。如我们黄狮古寨受法律保护的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若有人非法捕猎或采伐,不但无缘致富,反而要遭受法律制裁。

  除此之外,文盛堂还不忘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对所有党员设岗定责,带头包户扶贫,发挥“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的作用,支部工作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好评。现在,黄狮寨村贫困人口基本上达到了“一有(稳定收入)二不愁(吃、穿)三保障(医疗、教育、住房)+人畜安全饮水”的脱贫标准。

  走访过程中,恰逢胜利镇在黄狮寨村召开“真心实意谢党恩·自力更生奔小康”主题演讲会和“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三下乡活动,笔者看到前来参会的村民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对创建美好生活充满自信。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何建国在向村民汇报扶贫工作时,对文盛堂给予高度评价:“文盛堂同志自2017年4月在‘一聘两派’中担任黄狮寨村党支部名誉书记后,为黄狮寨人民的脱贫工作作出了重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对黄狮寨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村委会,笔者看到了文盛堂的住所,一张单人床、一个床头柜、一把椅子是他的全部家当。宿舍的外间是一个小小的读书室,在远离京城的大山深处,读书仍是他的最爱,并给予他无穷的力量。

来源:检察日报
编辑:王砚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 热点人物

    钟扬: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赖声川:让人笑不难,笑得有意义才难

    作为上剧场的保留节目之一,由赖声川亲自和观众分享的大讲堂昨天开启第三讲。赖声川在第三讲中与大家分享了喜剧———原创喜剧《圆环物语》和经典改编作品《一夫二主》之创作理念。以此为例挖掘喜剧诞生的源头,透视其孕育过程。

  • 徐静蕾很忙!44岁的她让梦想慢慢照进现实

    对于步入中年的女演员来说,经验与人脉是她们的长项,她们也可以考虑尝试当导演、制片人,转身幕后“推手”大有可为。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潘刚昨天现身伊利股东大会

      伊利股份股东大会昨天在伊利总部召开,这是潘刚今年以来首次公开亮相,此前他曾计划出席4月份的博鳌亚洲论坛,不过伊利随后发表声明称潘刚因病在国外治疗无法出席。

  • “闯海人”刘文军:摆地摊、搞推销 8年找到发展定位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全国“十万人才闯海南”,汹涌的闯海热潮激荡着许多年轻人的心,也唤醒了刘文军的创业梦想。他成了第一代“闯海人”。“那年我才22岁,口袋里揣着175元钱和几件换洗衣服,从贵州深山奔向千里之外的海南岛。”刘文军说,彼时的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决心在海南岛干出一番大事业。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