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华:把机器人“一抓一放”做到极致(图)-聚焦-中工网

人物

聚焦

周健华:把机器人“一抓一放”做到极致(图)

文/图 记者 陈泽云
2018-04-13 14:10:59

【中国梦·践行者】

周健华:把机器人“一抓一放”做到极致

  【学习心语 你我故事】

  其带队研发的工业机器人在轻工业生产领域使生产成本降低20%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激励着广东的实业家们,广州泰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健华就是其中的一员。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周健华却选择在年轻新锐的机器人领域再创业;区块链、共享经济等概念成为市场新风口,他却专注于如何把“一抓一放”这个简单的步骤做到极致。

  “一抓一放”重复之间乐此不疲

  一分钟25次抓取,24小时不间断运作,六年使用寿命……走进位于花都空港经济区的广州泰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测试车间,记者看到,一台高频机器人正在抓取手机保护屏,它们灵活地挥动着橙色机械臂,将输送带上一块块手机保护屏“吸”住,再精准有序地排放到另一端的盒装容器中。

  周健华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这台TK-R2型机器人的“神奇之处”:寿命为同类产品的两倍以上,可连续整年不停机运行,重复精度高于0.04mm,特别适用于轻工及电子(3C)行业,综合成本较进口同型产品低50%。

  实际上,“一抓一放”这个简单的动作广泛存在于手机触摸屏生产、金属包装、包装等多个工业生产中。这种重复性动作原本最适合于机器人操作,但由于该领域 “小而窄”,很少有人注意并专门去开发。

  意识到该环节对“机器换人”的需求,学技术出身的周健华决定自己做做看,2012年,周健华开始全身心投入研发机器人,创办了泰行智能公司。虽然聘请了工程师,但周健华对于设计环节仍亲力亲为,工程师出具的每一个数据他都要自己再做一遍验算,“一遍又一遍,做出来的机器人模型推翻重来了不下十次。”

  六年后,TK-R2型机器人终于面世,通过“自动化、高密度、低成本”的方式,在轻工业生产中逐渐形成对人工的替代。

  在周健华的理解中,每一个小环节的创新,对于整个产业来说都是提升。据悉,以TK-R2型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组建的触屏玻璃智能化全自动无人生产线,能够使生产成本降低20%。

  甩掉“低端廉价”标签让世界认可

  50岁的周健华说起“工业机器人”时总是两眼放光,各种常数、公式信手拈来。

  上世纪90年代,周健华在上海求学,修读的正是机械设备专业。还在学校时,对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周健华就心存向往。1996年大学毕业后,周健华选择来到广州,从机械设备的贸易代理做起,很快有了自己的印刷设备厂,承接全球业务,企业也越做越大。

  不过,常年跟国外采购商打交道的周健华一直很苦恼,中国机械制造一直被贴上“低端廉价”的标签,何时才能真正得到认可?据周健华回忆,几年前,他与德国一家公司谈合作开发机械时,对方一直充满防备,担心周健华把技术“偷”走了。

  倔强的周健华很不服气,他暗暗下定决心,要作出真正让世界认可的机器人!

  创新成为贯穿广东经济转型升级的主题词。“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广东市场成熟、商业竞争有序,利于企业的创新。” 功夫不负有心人,TK-R2型机器人面世后拿下了整体结构专利,在德国参展得到了称赞,周健华心里既骄傲又感慨。

  一晃眼,祖籍四川的周健华在广州生活了20多个年头,已能讲一口流利的粤语。

  常年与机器人打交道的周健华在生活中却是一个很知足的人。他经常在网上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和感悟,“三角铁炉柴火旺,一只瓦煲米饭香,垂髻小儿吊床乐,不解大人厨间忙。”朋友圈里分享的一首小诗,成为了周健华生活的最佳写照。

来源:金羊网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钟扬: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 热点人物

    讲述匠人故事 传承匠心力量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奔跑吧》今晚回归邓超直言要“放弃”

    浙江卫视全新一季《奔跑吧》将于4月13日20点50分回归。本期《奔跑吧》跨国录制跑进“音乐王国”奥地利。

  • 排超能成为世界顶级联赛吗?

    郎平率中国女排亮相,转播比赛的媒体超过20家……为期两天的2018中国排球超级联赛全明星系列活动13日将在深圳举行,跟前几年排球联赛较为冷清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本次活动吸引了更多球迷和媒体的关注。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贺永峰:幸福就是带着员工一起奋斗

      如今,近100名员工中,已有30多人在西安买了房子,10余人买了车,20多人给老家翻新了房子,看着这些成绩,贺永峰很欣慰说:“最大的幸福不是自己挣了多少钱,而是带着员工一起挣了钱。”本报记者 买黎安

  • 虞承波:不变革不创新就会被市场淘汰

      1994年6月,17岁的虞承波从望江职中毕业,怀揣100元钱来到北京投奔打工的姐姐,由于年龄小、学历低,多方找工作都无果。他至今都清楚地记得,当年6月18日晚上,姐夫把他叫到身边,抽了口烟沉闷地说:“承波,过两天我带你去天安门转转,你就回家吧!”虞承波心里很不服气,第二天他骑着一辆借来的三轮车,沿着丰台大街挨家挨户地问招不招人。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