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聚焦-正文
黄秀泉:“还能工作就是最好的事”
//www.workercn.cn2017-10-11来源: 农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还能工作就是最好的事”

——记福建省沙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黄秀泉

  在同事眼里,52岁的黄秀泉是个“铁人”:26岁时,换了第一个肾;35岁时,换了第二个肾。可是,病痛没有阻止他坚守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第一线,他以顽强的意志,30多年如一日,奋战在田间地头,用自己的汗水书写着美丽人生。

  32年来,他主持完成杂交水稻制种、不育系繁殖几十个组合,生产种子30多万斤。近十年来主持完成了200多组2000多个水稻新品种(组合)的相关试验,组织水稻新品种试验审定现场会20多场次,为水稻新品种推广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实验数据。

  1986年,黄秀泉从三明市农校毕业,到沙县良种繁育场当了一名基层农技员,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然而,厄运突如其来。1991年汛期,黄秀泉带着3名技工坚守在一线为稻田开沟、整渠、排水……连日的劳累让他呕吐不止。他到医院就诊,被确诊为尿毒症。那一年,他仅26岁。

  黄秀泉只得做了肾移植手术。术后,他仗着年轻,依旧跟以往一样,天刚放亮,就同他人一起到田里,播种、插秧;夜幕降临,就回到办公室录入各项数据。仅仅一年,移植的肾开始排斥,严重的时候,眼睛充血、视觉模糊不清。

  “等忙完这一阵再说。”亲友同事们劝他放下工作,黄秀泉总是这么回复。他所负责的水稻育种试验项目正在关键期,他实在不忍放下。这一等就是7年,1999年底,那个陪伴了他8年的肾完全丧失功能。2000年9月,他做了第二次肾移植手术。

  肾移植患者免疫力大都较低,蚊虫叮咬或者小划伤就有可能造成严重感染。医生建议黄秀泉别再搞水稻新品种的区域试验,单位领导也几次想给他调换岗位,然而,对水稻育种工作充满热爱的黄秀泉总是婉言拒绝。

  在黄秀泉看来,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开拓生命的宽度和深度。除了孜孜不倦的工作,黄秀泉在学习上也从不松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来,他积极参加,工作再忙,都要挤出时间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县里设立了“流动课堂”,他作为全省农业系统“两学一做”典型代表,更是多次为其他单位的党员干部传经送宝。

  沙县良种繁育场承担着南方稻区(国家)、省、市有关科研院所水稻新品种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引种试验、筛选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等试验任务,每年有200多个品种在这里进行试验。黄秀泉和同事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如实记录试验的每个环节,确保新品种试验数据准确无误。

  “基层农技工作并不难,但一定要有耐心和细心。”黄秀泉说。在沙县良种繁育场办公楼前,多达1000多袋的种子整齐有序地摆放着,每袋种子都有一个编号,黄秀泉全部都登记在《田间记载簿》上,再录入电脑。他说,这些编号、录入一个都不能错,不然就白忙活儿了。

  “能工作就说明自己还‘活着’,这就是一件最好的事了。”以工作为乐的黄秀泉初心不改,继续在水稻试验田里挥洒汗水,书写更美丽的人生。(本报记者蔡茂楷)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